说到此处,乌老微微停顿,似乎在整理思绪,然后继续分析道:“至于为何那些路过之人未曾瞧见受伤的吴小发,个中缘由想必也不难推断。
只因当时凶手所使用的凶器乃是钝器,故而初始造成的伤势并非十分严重。在遭受攻击之后,被害人仍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可以逃跑躲避。”
吴小发受伤后,强忍着剧痛,脚步踉跄地朝着家的方向奔逃而去。沿着他逃跑的路线一路追寻,可以清晰地看到沿路的植物上沾染着斑斑血迹。
这些血迹呈现出一种规律,它们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飘洒的,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线索,指引着我们追踪吴小发当时的去向。
当我们跑到距离发现摩托车的位置约 28 米处时,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这里的植物上不仅有着滴滴答答的血迹,甚至还出现了明显的喷溅状血迹。
而在植物旁边,赫然躺着一滩尚未干涸的鲜血。很显然,这 28 米的距离足以证明受害人在此之前就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伤害,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顽强地继续向前奔跑。
再往前 15 米,便是最终发现受害人尸体的地点。从最初受伤的位置一直到这里,总共是 43 米的路程。
这段 15 米的道路显得尤为惊心动魄,因为它见证了吴小发与凶手之间激烈的纠缠和搏斗。可以想象,身受重伤的吴小发拼尽全力想要逃脱凶手的魔掌,然而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对方的穷追猛打。
最后,吴小发再也支撑不住自己虚弱的身体,轰然倒地。在他倒下的地方,周围布满了大量的血迹,仿佛诉说着这场悲剧最后的惨烈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停放在路上的摩托车此时却不见了踪影。经过仔细观察和推理,我们认为这是犯罪分子在杀害吴小发之后,匆忙返回原地将摩托车推至此处,并顺手将车旁的一双拖鞋也挪到了受害人倒下的位置。
这样一来,首次交手的地方既没有摩托车,也找不到那双拖鞋了。那么,为何我们能够推断出车辆是事后才被推过来的呢?
首先,根据现场留下的痕迹和血迹分布情况来看,如果摩托车一开始就在这个位置,那么必然会在其周围形成相应的血迹和碰撞痕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其次,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勘察以及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凶手在作案后通常会急于消除一些可能暴露自己行踪的证据,将摩托车转移并处理掉相关物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合以上种种迹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辆摩托车是在案发后才被推到现在的位置的。
假设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人与犯罪分子一同行动,那么情况可能会截然不同。在此前,吴小发绝无可能逃窜出如此之远的距离。毕竟,两个人要控制住一个人的话,那简直易如反掌,吴小发想要逃脱几乎是天方夜谭。
这样一来,他们完全可以分工合作,一人负责追击拼命奔逃的吴小发,而另一人则迅速将车子推至现场附近。
然而,目前所掌握的所有线索和证据均表明,此次作案只有一名犯罪分子参与其中。
首先,在两辆自行车的把手位置,均清晰地留有沾着鲜血的手套印记,经过检测,可以确定这些血迹皆属于吴小发本人。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整个犯罪过程系由单人所为。
当这名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残忍杀害吴小发之后,他有条不紊地处理掉了一系列关键物品。先是将车钥匙随意丢弃在茂密的草丛之中,紧接着毫不犹豫地拔掉手机电池,并将其与手机一并抛弃。
做完这些善后工作后,他选择朝着远处有亮光的地方前行,最终抵达了一家石灰厂。
在这家石灰厂里,有一间毫不起眼的小房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房门上竟然沾染着斑斑血迹。经勘查确认,这些血迹同样来自于那双沾满鲜血的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