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知给了冼羽一板栗,疼的冼羽嗷嗷叫,吵醒了睡在另一张床上的宁宣儿。
近午时分,药王山的弟子才来到了这座小药园。
药王山,是一座传承了千年之久的武林大派,山如其名,就是一座庞大的医庄,天下七分医庄皆出此家。
但光会治病救人,可做不到屹立千年不倒,故而药王山分两派,药派与武派,武派负责药王山的安全,同样也是药王山屹立这座江湖的底蕴。
那武榜司空柱宇便是武派头头,这次来接应李少知他们的自然也是武派弟子。
来人是司空柱宇的二弟子,他带来了十来人,他来到董竹衣面前,毕恭毕敬的道:“弟子江锐,拜见师叔。”
李少知在远远的瞧这那名叫江锐的药王山武派弟子,样子二十出头,武器是一杆单月青龙戟,出自药王山吴老头儿之手,名叫:破风。
“行了,启程吧。”
李少知身着白衣,不骑小蠢货,而是与两个孩童抢着坐马车,小蠢货跟在马车左右,反观董竹衣却骑上了一匹白色骏马,颇有英气。
春风吹过脸颊,略微显凉,李少知道:“这要再配把长剑,就更飒了。”
那江锐手持单月青龙戟破风在前头开路,其他人跟随前后,前五后五。
小女孩很明显是没有过这种待遇,瞪大眼睛去瞧那些着青衣身后写着‘药武’的人问道:“他们就是药王山的人吗?”
李少知没有回答,点了点头,平常乐于回答的冼羽被董竹衣行针过后,已经沉沉睡去。
这些日子天气都很好,对于富家子弟来说的确如此,连续几日大太阳天,可以尽情的外出玩耍。可对于靠着地里庄稼过日子的老百姓可就不同了,这都三月了,地里都播上了种子,插上了秧苗,可是却日日大旱,这让这淮州百姓们可是愁苦了。
望着在烈日底下劳作的人们,李少知有些欣慰,就在一年前那片土地还是战马厮杀之处,两军对垒之所。
一年前啊,再往前些,就到南关了…
天还没有黑,队伍已经停了下来,此处有一片丘陵,上面长满了竹衣,有白竹、山青竹等种类繁多。
此地里药王山就更近了,药王山弟子们被江锐安排在山中各处,而李少知董竹衣等人安排在一座小山上的竹屋。
李少知知道,董竹衣不仅喜白,还喜欢竹子,就连在药王山的住所都是一片竹山,据说此处也是这位女医圣亲自种的竹子。
但终归只是传言,李少知知道这里有另外一个主人,是个老婆子,只可惜近日不在,听董竹衣说她是和当代药王同辈的存在。
“此处以算是我药王山地界,那些小鱼小虾估摸着是摸不到我们了,但药王山的名头,可吓不住那些成名已久的高手们,只希望他们忌惮大师兄而就此放手吧。”
董竹衣站在上山路途亭子中,望着山下田地了收拾农具准备回家的农人,有些担忧。
反观一向心大的李少知,抱着锦绣躺在亭子中,闭目养神,没去回答董竹衣。
过了许久,他才说道:“等我从边军退下来,再游遍天下,我们也找个有一片竹子的地方住下来,你吹箫我舞剑。”
董竹衣点了点头,忽的想到了什么,回竹屋拿出一支白萧道:“也不非得以后,现在也行啊。”
太阳刚好停在西边那座小丘陵上,余光照射到亭子上,田间农人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望着一天的劳作,满意的回家,家里孩童早早的等候,蹦蹦跳跳的来帮父母扛锄头,大点的哥哥帮父亲牵着那头活了好久的老水牛,夕阳余光将一家人影子拉得长长,映射在田间,其乐融融。
李少知看着这幅温馨场面,“来,本将军给董小姐舞一段,千军万马!”
随即他做出一个极其亮丽的起手式,董竹衣将萧嘴轻轻放在嘴边,乐声响起,是名师韩大家的一曲《北风暮》。
田间扛锄头的弟弟望着不远处亭子的吹箫舞剑,缓缓停下脚步,母亲扛着柴火有些累,本想不耐烦的催促小儿子,但随即她也听到了一曲悠长又悲凉的萧声。
“这不像是我们淮州曲啊。”母亲去过县城,听过地地道道的淮州曲目,那悲凉的萧声和安逸的淮州曲大不相同。
“《北风暮》,茗城韩大家写给北境军卒的一曲边境琴曲,这用萧吹出来,我也第一次听。”父亲索性坐了下来,闭上眼睛细细聆听。
父亲听曲,母亲歇息,小儿子看漂亮的吹箫姐姐,哥哥眼神却始终不离那舞剑白衣……
江锐盘坐在竹屋旁,破风戟插在身侧,看着李少知舞着镇北赤虎军人人会的冼家刀,心里暗道:这不比京师酒楼里那这个装腔作势的大师有看头?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江锐本来在武道一途遇到了瓶颈,此刻观李少知以刀舞剑,似乎摸到了一道等待许久的东西,闭目入定。
“哥哥嫂嫂真是郎才女貌啊…”冼羽穿着蓝色的狐裘大衣来到看入迷了的宁宣儿身边。
宁宣儿撇头看了一眼身侧这个大太阳天依旧裹着狐裘大衣的少年,竟也觉得这小子也有些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