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哈哈大笑:“古人云:若得一知己,平生快事,哪有什么高攀?”
“莫非阿瑾以为,我郑平连让你唤一声兄长的资格都没有吗?”
诸葛瑾心中震撼不已。
良久。
诸葛瑾平复内心的情绪,向郑平郑重一拜:“能得兄长垂青,是诸葛瑾此身之幸。兄长在上,请受愚弟一拜!”
郑平大笑离席,将诸葛瑾扶起:“能得贤弟称呼一声兄长,郑平何幸!”
而在另一边,刘备则是轻轻推开了书房的门。
一直走到了诸葛亮身边,都没能惊扰到诵书的诸葛亮。
刘备来回扫了一眼书房的书简,还有一些笔墨,不由想到了昔日的自己。
也是这般年少,独自捧着父亲留下的遗物,疯狂的回忆父亲曾经的教诲。
似乎只要改了,父亲就能活过来似的。
“你也看左传?”
刘备温润的声音在诸葛亮耳边响起。
“嗯,父亲曾言,看左传能明春秋大义,能明纲常伦理,能知父慈子孝,能懂兄友弟恭。”诸葛亮头也不抬的回答。
刘备又问道:“那你以为,何为父慈,何为子孝呢?”
诸葛亮不假思索:“父有德行,子亦崇敬,便是父慈;子有大志,父亦夸赞,便是子孝。而非执着于、执着于、执着于——”
将手中的书简放下,诸葛亮感到一阵落寞。
刘备静静的看着落寞的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判断。
眼前这个少年,虽然年幼,但对先贤典籍都有独到的见解。
但因为父亲的故去,又强迫自己按照他人的见解来行事,不仅要承受丧父之痛,还要承受理念上的折磨。
“而非执着于俗世洪流、迂腐之孝。”刘备接口道:“先贤规定的孝悌之义,是让我们要有德行孝心。”
“但一部分人的注解却曲解了孝悌之义,让这孝悌之义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然而,谁又能比丧父的孩子更懂什么是孝呢?”
这新奇的理解,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
诸葛亮诧异的抬头:“你是何人?为何在我的书房?”
刘备没有因为诸葛亮年少就心存小觑之心,拱手一礼,轻笑道:“在下青州刺史刘备,表字玄德,受令兄托付,特来替你一解心中困惑。”
“兄长竟然能认识青州刺史?”诸葛亮言语惊讶。
刘备笑道:“路上偶遇,对阿瑾的德行才智颇为欣赏。阿瑾放不下你这个弟弟,我也就自告奋勇了。”
诸葛亮轻轻摇头:“兄长多心了,我哪有什么困惑!只不过想跟父亲多待一阵罢了。”
起身,诸葛亮向刘备郑重的行了一礼:“客人造访,当以礼相待,家兄怠慢了礼数,亮在这里向使君赔罪了。”
刘备本是过来人。
诸葛亮这将悲伤藏在心底、又故意模仿大人的方式,刘备一眼就看穿了。
这是个倔强而执拗的少年。
即便心中有困惑,但也不想在外人面前丢了礼数。
“既然阿瑾怠慢了,那不如由你来招待客人如何?”刘备起身邀请道:“外面尚有青州别驾、北海康成公之子郑平也在。”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个言语温和又令人讨厌不起来的刘备,暗暗咬了咬牙:“客人请稍待,亮稍后便来。”
刘备也不戳破,拱手一礼退出了书房,留下再也绷不住严肃的诸葛亮。
“青州刺史?”
“真的是青州刺史?兄长莫不是随便请了个人来诓我出去吧?”
诸葛亮紧蹙眉头。
但如今已经答应了,诸葛亮也不能不出书房。
而刘备刚才的寥寥数语,也让诸葛亮感受到了与众不同。
“使君,阿亮他?”
诸葛瑾见刘备出来,连忙上前询问。
刘备却是一副笑容:“令弟说,你这个当兄长的不谙礼数,怠慢了客人。所以他准备亲自来款待我等。”
“啊?”诸葛瑾顿时愣住。
我不谙礼数?
我怎么就不谙礼数了?
诸葛瑾连忙告了声罪,快步往书房而去。
刘备则是坐在诸葛瑾刚才的位置上,拿起棋子,语气有些兴奋:“这诸葛瑾兄弟,都是可造之材啊。”
“显谋,这次我们来对了。”
郑平轻笑一声:“看来使君的诸葛亮颇为青睐,不知使君用了什么方法,竟然能让阿亮走出书房?”
刘备轻笑:“阿瑾年幼,不懂他弟弟的心中想法。不过是一个少年想努力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
“因此,在阿亮说阿瑾不谙礼数、怠慢了客人后,我就顺势让阿亮来款待我等。”
“你在外面跟阿瑾交谈,可有什么收获?”
郑平轻摇羽扇:“也没多少收获,就是认了个弟弟。”
刘备一愣:“认了个弟弟?阿瑾认你为兄了?”
郑平笑道:“阿瑾是个可造之材,若是无人指引,只是自己去摸索,今后可能会因为各种琐事而变得平庸。”
“我是最见不到少年俊杰浪费天赋了,以兄弟之名,即便我赠他钱粮书简,他也不会再推辞。”
刘备哈哈一笑:“显谋啊,你倒是比我的速度还快。我还没来得及跟阿瑾促膝长谈,你倒先先手了。”
郑平落子道:“应付阿亮这样的少年,使君比较擅长;但应付阿瑾,却是我更甚一筹了。”
两人相视一笑。
不论是刘备言语劝诸葛亮,还是郑平认诸葛瑾为弟,其实目的都只有一个!
要将这对有天赋的少年兄弟,拉拢在身边!
毕竟这从小培养的俊杰,若是不以情义拉拢,这长大后没准就跑其他家去了。
刘备跟郑平认识半年多,这彼此之间的脾性都有了解。
一时之间,不论是刘备还是郑平,这心情都轻松了许多。
俊杰,谁又会嫌弃多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