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也有半年了,我也对美国式的学习渐渐熟悉起来。亚洲的教育有一些共同点,就是都需要一个领导式的角色。这个角色在早期的教育中是由教师来担任,在大学里面有时是导师,有时是一些阶段性的任务,比如课上的分组展示等等。到了美国,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的基础教育不同,一方面也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有关,亚洲的学习方式在这完全不适用。
课堂上做什么研究凭学生个人喜好,问导师需要做什么导师也说自己看着办。我真是费了老鼻子力气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幸好一年级还不用考虑遥远的毕业论文,否则我真是要头疼死了。文科的博士常常有一篇论文写三年,修改又三年的事例,我不禁偷偷祈祷自己不要那么命苦。
以前混迹于韩国人之中,觉得自己特别独立,眼光也特别西化,经常沾沾自喜。真正来到了美国社会,我才明白什么是多元和开放。
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它的人口组成息息相关。之前学到过,美国社会叫做melting pot“大熔炉”,意为各种族各肤色的人群都生活在一起,带来不同的文化理念、生活传统等等。而韩国的民族结构比较统一,国家又小,走到哪里都一个样。在LA生活了半年,走在街头可以看见白人、黑人、拉美人、亚洲人,而且他们之间的区别比这简单的划分要复杂多了。如白人从身材和五官上都能看出来,有些人是高加索人的后裔,身材高大鼻梁挺拔;有些人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有着姜红色的头发;有些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真正的金发碧眼……这个城市里也有不同文化的聚居区,如唐人街就是浓浓的中国味儿,印度人社区一进去就仿佛到了新德里,满大街都是穿纱丽的妇女。
而这个社会开放的一面,我从好莱坞的电影里早就有所涉猎。UCLA的校园里常常见到热情相拥接吻的年轻男女,宿舍里也有衣着清凉的男生女生相互乱串门,这些可是性格保守的亚洲人做不出来的,我第一次看到时也吓了一跳。不过慢慢了解之后我才发现,所谓的开放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随意。这个社会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看待她的子民。比如同性恋爱的问题,在韩国是要偷偷摸摸进行的,而这边甚至有节日一样的gay parade,同性恋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的爱情和个性。同学们之间相处起来也更加注重隐私,不像韩国人那样见面第一句话就开始论辈分。
还有一个好处是这边的学生平时都不太讲究穿着打扮,一年四季无论男女都踩着人字拖,夏天配短裤,冬天配牛仔裤。我和颐真来了之后,虽然不至于邋遢至此,但是也不像在国内那样天天化妆了。以前我素颜出门的时候总有人好奇打量,毕竟韩国女生从初中开始就要带妆出门了,到了LA,我只有有活动的时候才略微休饰一下,省下了好多睡懒觉的时间!
以前在首尔大学读书的时候,其实有过一些人打探我为什么四年都没有男朋友,都被我用各种理由遮掩过去了。来了这边我经常一个人进进出出,从来没人管我为什么不给自己找个伴。校园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男、女教授秉持独身主义,学生待他们并无不同。可是在韩国大龄女性还不结婚,大家就觉得她很可怜,中国好像也是如此。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亚洲人的社会更注重团结性,尤其是我想和颐真修下水管道又不想花大价钱的时候,总是很怀念以前的生活,大家好像都更热心一点。
除了生活方式十分新颖,我在学校里面也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我们系本来招的Ph.D就少,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慢慢也都熟稔起来,我也不再一个人孤独地去图书馆了。我们系也有自己的图书馆,收藏着许多专业书籍,还设有隔间和大桌子供小组讨论等活动使用,和大家熟起来之后,我们经常一起去学院的图书馆自习,占一张桌子,既可以共享资料还可以随时讨论。
我的导师是一位单身的女士Emily,和美国着名的女诗人Emily □□son同名,虽然年逾五十,但是保养得非常好,一头金色短发烫成波浪,抿在耳后。虽然眼角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但是每次别人看到她时,注意的却是那双睿智的蓝色眼睛。诚然,在五十多岁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终身教授,Emily在学术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除了我之外Emily还带另外一个男孩Alex,他是土生土长的加州人,性格非常跳脱。
我们第一次在导师办公室见面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问我:“Min是中国人吗?”得知我是韩国人的时候,立刻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我不禁有些好奇,用中文问他:“为什么失望?”结果这家伙的眼睛噌地就点亮了,用怪腔怪调的中文说:“我喜欢中国文学~”Alex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很感兴趣,和他谈起唐诗宋词来他居然还知道诗词赏析,不过这家伙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倒是和我有共同爱好。
我曾经建议他转系去读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感觉更适合对亚洲文化感兴趣的他,将来就业也更加方便。不过Alex宣称他只对文学感兴趣,对神秘的中国政治等等一窍不通,才选择了文学的博士。这一点倒是很令我敬佩。别看他性格大大咧咧,在学术上比我还严谨一些。我刚入学那会儿,因为课业繁忙,还考虑过要不要转系到亚洲研究去,毕竟那里学的东西有一半都是我知道的,还能轻松一点。
不过那样,纯粹为了毕业容易而度过的五年,算是一种浪费吧。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Alex那样,为了兴趣牺牲利益呢?在美国文学博士非常不好找工作,要不是我已经计划好了毕业后回韩国的大学教书,首尔大学英语系正缺少比较文学博士,我是绝对不会再读一个纯文学的学位的。香港有一位女作家说过文凭是女生最好的嫁妆,但是大部分女生,像我一样,还是要靠着这纸文凭挣面包。大部分人都是尽力在学习兴趣和毕业回报中取得平衡。
除了Alex,我还认识了Maria和Zoey。Maria是我的同学,Zoey是Maria的发小,在UCLA读人力资源的硕士。她俩的相处模式总让我想念慧元,那些她为我打抱不平、为我忐忑不安的日子,也像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人越长大,就要离开越多人呢?我结束了高中时代,离开爸爸妈妈踏入大学;结束了大学时代,离开了慧元和权志龙来到美国。等我读完书,也要和这些可爱的美国朋友分别……
这个世界像是一团交错的丝线,每一根线都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些人纠缠得久一些,有些人只是擦肩而过,有些人的丝线和别人的拧成了一股绳,就变成了相伴一生的人。我和权志龙属于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