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别的地方儿,是政府强制遣散,还要对驻地进行审判,凡是有罪的,都不轻饶。”
“咱们这皇城根儿下,虽然还没这样,可也快了。”
“我不主动遣散,难道还等着政府来啊?”
易中海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好奇的问道。
“既然你担心未来前景,那么干嘛不出国去呢?”
“我听说城里不少人都走了啊。”
那地主放下茶杯,看了一眼皇城的地方,然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道。
“唉,不是我不想走,而是不知道去哪啊?”
“我这家里就是只有这些地,要是卖了,倒是能收回一些钱,可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的。”
“还不得被欺负死,更何况去了靠什么为生啊?”
“再加上那个故土难离,我还是留在家里的好。”
“我家在村里也没做什么恶,无非是在前十几年的战乱年代,多加了一点儿租子而已。”
“这也不是没法么?”
“日本人,伪军,侦缉队,大神小鬼的,都要上门儿要好处,不加租子,我家扛不住啊,只有苦一苦村里的百姓了。”
“最起码有我出头护着,能让他们少很多麻烦不是么?”
易中海对于这地主的说法不容置否。
前些年北方不是战乱,就是自然灾害的。
这时节加租子,让人咋活啊?
就这还觉得是帮了村里乡亲们?
于是易中海就说出了自己的需求,并且想要告辞。
地主出手挽留。
“好不容易来一趟,要不再坐会儿?”
易中海笑道:“不了,我家人还在大马路上等着呢。”
“您家的滑竿儿,我就借走了,过段时间还给您。”
我给您交两万块钱当押金,再给一万当租金,您看咋样?
一听有钱,哪怕是不多,地主也是十分乐意。
“好,好,我带你去。”
接着易中海拿到了,一架有些陈旧的滑竿,用竹子编制的,地主还细心的往滑竿上垫上自家的滑竿座垫。
易中海又在村里找了两个村民,按一人两千元(合后来的两毛),让两人跟着自己帮忙走一趟。
从村里出来,来到路上,李兰朝易中海发了声牢骚。
“怎么来的这么慢啊?”
贾张氏也站出来凑热闹。
“是啊,是啊,我们等了这么长时间,你就不知道多找两架滑竿?”
“我也很累啊。”
易中海无奈的笑笑。
“刚才不是找滑竿么,所以才来的慢。”
“找了半天,就只有这一个,你们就将就着坐马车吧。”
“这滑竿是给老太太找的。”
贾张氏虽然不甘心,可也无可奈何。
很快一行人又上路了。
大概上午十一点多的时候,易中海一行人才到了贾张氏买地的村子,张家坪村。
此时村口还有老人乘凉,地里还有人忙活着劳作。
看着一行陌生人赶着马车,坐着滑竿,好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