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事有轻重缓急,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赈灾,所以太子并没有第一时间拿人问罪,而是将救灾所用的钱粮一点点铺排下去,同时也让周边调来的兵丁加入灾后重建工作。赈灾队伍的到来,一点点将这座冷清的州府重新唤醒。
赈灾的钱粮,太子直接让户部刘侍郎统筹处理,一点让当地知州过手的意思也没有,不过,为免打草惊蛇,他倒是想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是知州他这阵子忧心忧虑,还是好生休息才好,赈灾的事,有他们这些新来的人。
不管合州知州和其他地方官脸上多么精彩,也不管这些地方官在当地的势力有多深,太子的身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钱粮人手都充足的情况下,太子说出来的话没人敢反驳,做出的指令也没有人敢阳奉阴违。
很神奇的,合州的地方官在整座城市开始焕发生机的忙碌当口却闲了下来,而合州的重建工作在没有这些人掣肘的情况下,一日千里。
除了发放赈灾粮食帮助百姓度过生存难关的常规操作外,眼下首先便是民房的重建工作,因为土砖晒不过来,太子干脆在合州郊外建了一处水泥厂,这也是来合州之前,太子单独向皇上请示过的,皇上亲口授权允准了。考虑的就是灾后重建急需大量建筑材料,而且合州堤坝的重修也需要大量的水泥,与其舟车劳顿,一路从京城运输过来,还不如直接在当地修建水泥厂。正好合州境内也有石灰石矿,方便就地取材。
同样的,太子也没让合州的地方官染指水泥厂的所有事宜,而是指派了自己的属官还有户部刘侍郎共同理账。目前,工部在京城的水泥厂所生产出的水泥几乎都用于国家基础工程建设,唯一少量用于售卖的也在放出市场第一时间被京城的权贵瓜分了,所以水泥在世人眼中还算金贵物,财帛动人心,他可不想试探合州地方官的底线,毕竟被烧毁的粮仓已经侧面告诉了太子,合州某些地方官是没有底线的。
为了加速水泥厂的建设,同时刺激合州百姓的重建热情。太子想了个主意,他先用这次随同赈灾队伍一同运输过来的水泥,很快建了几处民房,然后让当地的灾民回迁住了进去。这一下子,可羡慕坏了那些还没住进新房的灾民,消息也跟长了翅膀一样,一传十十传百,都在说官府给这次的洪灾灾民发新房了,还是用水泥那种金贵东西盖的。
在这个当口,随着李承彦沿途安排下的劝返任务也发挥着作用,逃灾的难民也渐渐回流,迎接他们的是“以工代赈”方案,一听说进水泥厂打工,不仅能吃饱,生产的水泥还是为了给他们建新房的,每个人都比吃饭还积极,很快,水泥厂就招到了足够的人手,日夜不停的运转起来。其余晚一步的灾民只能去帮着建房、疏通河道什么的,不过因为都是重建家乡,所以每个人都投入十足的热情。
合州的重建工作就这样有序得进行下去了,消息传到京城朝堂,百官纷纷称赞太子第一次处理赈灾就如此顺利,实在是能力卓绝,国家有这样的太子为储君,实在是天启国大幸。
这些夸赞太子的言论传到三皇子的耳中,惹得他暗地里砸碎了一屋子的摆设。等发泄完怒火后,他才稳住心神跑一趟自己外祖父章阁老府上。
三皇子的车架一到章府门口,老管家便出门迎接了,然后一脸可惜的表情告知三皇子,“三皇子殿下,老爷他请了病假,去庄子上休养了,没有一两个月是不会回京的。”
三皇子一脸不信,自己外祖父的身子一向硬朗,之前也没收到风声说病了,而且外祖父还是内阁阁老之一,怎么可能说请长假就请长假呢,于是,他追问老管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老管家被追问的无法,只好斟酌着回了几句话:“三皇子殿下,老爷离开前曾说过,储君之位已定,大势已成,他年纪也大了,已经没什么可以做的了,打算过阵子乞骸骨致仕了。”
三皇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砸得呆愣当场,良久,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再次问道:“管家,你说的都是真的?”
老管家再次认真点了点头,三皇子这才失魂落魄得坐上来时的车架,没见到章阁老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