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侍的士兵也抽刀上来用力砍,但铁网十分坚固,一时之间难以剁开。
门上突然落下铁网,表明此屋是杨锓锷设的陷阱无疑,但一间小小的茅屋就能拦住几个蒙古勇士?
见忽必烈跟几个鬼兵一个劲猛砍铁网,铁木真骂道:
“真是读书读傻了,非得走门不成?”
抽出自己腰下弯刀,照着旁边的窗子劈去。
窗子里镶着几根木条,照道理一刀便能劈开,可成吉思汗的弯刀劈上窗条,窗条没有折断,而是当地一声将刀刃弹了回来,且迸出火花。
成吉思汗走近一看,窗条形似木条,实际却是精钢材质,自己的弯刀哪里劈得开半分。
这一惊非同小可,成吉思汗忙用碰了一个缺的弯刀砍断墙上的茅杆,立即便傻了眼:果不出所料,茅杆覆盖下的墙壁乃是用巨石砌筑。
怪不得刚进屋时总觉哪里不对,现在才明白,这座茅屋在外面看似普通大小,但进屋却突然小了许多,是因为宽厚的石壁占去很多空间,才造成这种骤然变小的感觉。
这座茅屋墙壁用巨石筑成,内外皆饰以茅草,让成吉思汗祖孙觉得,这只是一间跟村中其它屋子一样、弱不经风的茅草屋,实际却是一个坚固的牢笼!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一不小心便成为笼中鸟。呵呵。
忽必烈和几个蒙古兵砍了一阵,铁网几乎没什么破损之痕,只得悻然放弃。
成吉思汗这时也不得不重视孙子刚才的话,问道:
“你说杨锓锷欲用猇亭之战那样的火攻来烧死我们祖孙俩?”
忽必烈道:“是的,那小子将桌上的书翻到猇亭之战那一页,便是用这种方法告诉我们,他要用火烧之计。中原的读书人就喜欢使用这样矫情的行事方式。”
“既用火攻,屋中一定有引火之物,可在哪里呢,难道是这满屋的书籍?”
“应该是。也或许在书籍后面藏有芒硝、油脂等助燃之物。”
忽必烈言毕,命几个鬼兵搬开书架上的书籍,果然在书架后面发现装着芒硝油脂的麻袋,高高地堆码着,有书架一半的高度,如果燃烧起来,这小小的石屋牢笼将立即被烟火吞没,而屋中的鬼魂亦将迅即葬身火海。
当然,鬼是不死的,纵使在这屋中被烧成灰,亦会慢慢聚拢复身,倒并不可怕。只是要命的是,这个过程非常之漫长,也许是几千年,甚至上万年。
虽然不是死,但效果胜过死,还有过之而不及。呵呵。
忽必烈只觉得浑身冒汗,对成吉思汗道:
“爷爷,我们祖孙俩一生打雁,未曾想今天被雁啄了眼!如之奈何?”
成吉思汗气定神闲,丝毫不慌,点拨孙儿道:
“屋门被封,内外隔绝,谁来屋中放火,我们自己点吗?”
忽必烈道:“倒的确未发现点火之物,不知杨锓锷藏有什么诡计?”
成吉思汗手臂一挥,斩钉截铁地道:
“不管那小子有什么诡计,我们只需以快打慢,外面还有一百名骁勇骑兵,命他们用棍挑刀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拆除一段石墙,我们才能化险为夷。”
“只有如此了。孙儿领旨!”
外面早已围满蒙古骑兵,但对着坚固厚实的石墙毫无办法。忽必烈隔着铁网对门口的骑兵们道:
“不论你们想什么办法,就算是用嘴啃,也必须在一个时辰之内给朕把石墙拆出一段,否则,军法从事!”
外面的办法总比里面多,骑兵们叫来村外警戒的骑兵,大家共同商议想办法,很快想出一法:砍树作杆,剥树皮结绳,然后将绳子套在石屋上,用一百匹马来硬拉,定然能将小小的石屋拉倒,救出两位大汗。
将此办法向困在屋中的两位大汗一禀,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认为可行,传旨速做杆绳,尽快拉倒石屋。
百名鬼兵呼啦啦散到村外,砍树剥皮,到下午时分,便制成几十根粗壮的木杆,用树皮编成上百条结实的绳索。
骑兵们将所有绳索拦腰套在石屋上,每十匹马分为一排,共有十排,每排马前均横着象车辕一般的粗大木杆,套在石屋腰上的绳索便依次拴系在“车辕”上,然后催动着百匹战马一齐发力,向前奔走。
果然马多力量大,石屋摇晃起来,眼看着即将连根拔起!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站在窗前,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