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南朝趁乱攻淮北 北魏迁都向洛阳
格音把玉龙和莫尔坦叫在一起,本想向玉龙表白,但看到玉龙心情沉重,太后刚刚驾崩,便提儿女私情,还是不妥,于是与玉龙无关痛痒的聊了半夜,除了天气,星星之外,又谈到了草原的牛羊和骏马。阿那瑰的大宛马,青骢色的最好看,还有小白色的花点呢,或者是纯黑色的,纯白色的也不错,今年草原的草长得很旺,羊爱吃,牛也爱吃,马也爱吃,莫尔在一旁听着不住的嘬牙花子,但还不敢表现出来。听着格音与玉龙聊了半天这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既为格音着急,也为格音的良苦用心感到无助。夜很深了,三人各自回房休息。太后丧事忙活了半月时间,朝廷诸事虽然由皇帝和玉龙等朝臣按时处理。然与太后在时相比,一些政令明显迟滞,皇帝想把太后改革措施引向深入,但明显一些王公态度消极,一些王爷反对说汉语。也不改汉姓,一些边缘王室借太后驾崩朝廷无力顾及之时,公开反叛,欲拥兵自立。皇帝只好派玉昌率队讨之。由于出手及时未酿成特别大的后果。玉昌最关心的蔷妤。此时蔷妤身上已开始出疹子。玉昌请皇帝派了太医诊治。太医有的说是妇科疾病,有的说是过敏反应。急的玉昌坐卧不安。出征打仗也心不在焉。这时,皇上早朝后议汉服和立学堂之事。英王元禄公开反对说一味汉化,没了鲜卑族的文化 数十年后,中国无鲜卑而只有汉矣,英王是皇帝的叔父。他不仅自己反对还联合太子,太子也提醒皇帝汉化进程。散朝之后,皇帝留下玉龙和玉昌。商议下步政制之事,让他俩提出应对之策,两人正在冥思苦想之际,都城王元亮来表奏说“南齐大军乘太后驾崩,朝廷发丧之机进攻淮北,现已推进到了距荆州40里的地方,全军准备围困荆州,请朝廷派军增援。”
孝文帝把元亮奏章让两人传看,玉龙突然眼前一亮“万岁,太后在时,我们曾议过南下迁都,把都城迁往洛阳,大魏政治中心到了中原,在巩固中原后,江南指日可下。”
“现在推个汉服还推不下去呢,迁都更会遭众王反对。” 孝文帝疑虑重重。
“我们可以增援南征为由,带众王南下,到了洛阳,再说迁都。”玉昌建议道。
“这倒是个好主意,我们立即行动。宫人起草诏书,由陇西侯杨玉昌挂帅,朕御驾亲征,率诸王及三公九卿与朕一道南下,增援元亮王爷,攻取荆州。”
次日早朝,孝文帝下诏宣布南征,任城王元澄首先反对:“臣以为,以大军南下取荆州,十分危险,因江南各州并未宾服,虽然今年招抚了淮北,可这四州仍首鼠两端,今天向北,明天向南,大军南下若有反正,我军必将遭受重创,昔太武帝兵过江陵而不下,士兵疫病流行,损伤无数,最后无功而返。”
“邺城王元亮与祖父老帅元鸿经营淮北数年,今长江以北悉归我朝,元亮围困荆州,荆州下则可顺江攻取建康,一统江南而定,因何不南征,我与南齐战争,九战而七八得,南齐防守日渐弊端,我军正可乘胜取之。”玉昌支持皇帝迁都,力主南征。
众王和朝臣仍激烈争论无果而散,散朝后孝文帝非常气愤,文帝又把玉昌召到后宫,讨论迁都的利弊。“杨爱卿,你说说迁都能有那么多的不利吗?你看几位王爷发言,又是宗庙社稷,又是祖宗陵寝,又是土地,又是说话,热居然也成了他们反对迁都的理由,洛阳真的有那么热,江南、海南不更热吗?江南热,我们就不下江南,就不统一中国了?”“老臣们贪恋故土,既有感情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他们十几年都是从马上征战,积攒了财富,草原牧场牛羊,他们都舍不下,他们没看到这里有比草原更重要的东西,良马,草原有,这里同样也可以有,铜铁,草原有,这里也有,但有两样东西,草原没有。”“什么东西?”“文化和人,我们统一中国需要什么?需要经济军事实力,更文化和人心,草原有孔子吗?平城有老子吗,为什么黄帝、夏商周都要把统治中心迁到中原来呢,因为这里有文化,有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反过来也一样。”“你说的对,这些老顽固怎么就看不到这一点呢,让他们学习汉话,10年了都学不会。”“圣上可以奖励他们,过去我们实行军功奖励,现在可以按爵位按职品奖励,王爷的封地也都封到中原来,有了财富,他们自然也会留下来了,然后再用文化,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过来。”“好,真是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那。”
文帝又找玉龙做了长谈,他把玉龙当成了最知心的长者,对几大王爷逐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