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老师既然提起,我就讲一讲。”元俪美目扫下全场,“其实,大家通今博古,应该也了解,我在此讲,实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我年轻,也愿借大家雅量,年少轻狂一回。
“郦老师让我讲,也是有感而发。因为我姓元,而宴会主人姓白,不得不引人发起‘元白有旧”之感慨。白家可念旧恩情,思止元儿危难倾?”
“历史上的‘元白有旧’中的元指元好问所在的元家,白指白朴所在的白家。两家同住金国南京汴梁,同是官僚世家,相交甚笃。”
大厅内寂静无声,只有元俪的声音在回响。她的声音稍显稚嫩,但听起来委婉动听。
“元好问出生于1190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白朴出生于122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好问比白朴整整大了36岁,是他的父辈。白朴年幼之时,曾经辉煌的不可一世的金国早已风光不在,风雨飘摇,处在已经崛起的元蒙的铁蹄之下苟延残喘。白朴的父亲白华是金哀宗的中枢大臣,整日为国事操劳,顾国不顾家。
“1233年3月,蒙古攻破金南京汴梁城,白华早已护着国君出逃,自己的家中却只剩下娇妻弱子。在元蒙大掠之中,白朴姐弟与母亲离散,被元好问所救。次月,姐弟俩跟着被俘的元好问及其家人离开家乡,先到聊城,后到山东冠县寄居。
“对于元好问,我们也许会因那首《迈陂塘》中那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而熟知。《迈陂塘》又名《摸鱼儿》,是词牌名。许多词家都写过,其中不乏名作。但元好问以《雁丘词》而名闻天下。写这首词时,元好问是在赴并州赶考的途中,当时他才十六岁。少年果真不负‘神童’之名。
“虽然元好问因一词而为天下知,但其实,元好问作为名士,实为学问大家。流寓期间,他对白朴姐弟二人悉心照顾,甚至在白朴得了瘟疫还不顾传染昼夜抱着他安慰他,再亲自施以对症之药,六天之后终于使他退烧转危为安。平常,他更教以白朴学问及处世。从六七岁始,到十二岁的四五年间,白朴跟在元好问身边,渐渐长大,更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元好问为他做的,甚至超越了父子之情;对他的影响,更是长达一生。
“白朴的父亲白华在金亡国之后,先降宋后降元,后来又率一干金之旧臣栖身于真定,才算安定下来。白华这个人,我们也不好评论。他为中枢,未曾挽救危局,也许对忘国负有一定责任。但那时,大厦之将倾,历史之趋势,怕是也非一人所能救。但他几易其主,改弦更张,也为人所不齿。
“1237年秋,元好问获得自由,自冠县返回太原,途经真定,才将白朴姐弟送至他们父亲身边。我们无法想象,白朴作为孩子是什么感受,但我觉得,他至少是有些想法的。他长大后无心仕途,也许跟幼年之经历有关。不过,作为父亲的白华心情还是十分激动的,曾以诗谢元好问‘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金亡有余贤,元好问欲凭一己之力修金史,而常往返于大都,路过真定时,必至白家,照常考究指导白朴学问。他对白朴赞赏有加,曾以诗赞曰‘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