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部是以前地主家的房子,青砖大瓦,飞檐翘角,气派的很。
高高的院墙用白灰刷满,红色醒目的标语宣扬着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几块掉漆地方丑的像斑秃的老狗。
‘生产再忙,勿忘质量。’
林珍娜早就发现了朱家坎儿的古怪之处,这里有山有水,不缺粮食,基础建设不错,道路平整,且拥有一间村卫生所。
但附近类似的生产大队早已拉了电线,还有自己的公社大喇叭和拖拉机。
朱家坎儿一样没有不说,连秋收用大型收割机和拖拉机,都要等附近的鲁河大队用完才能借。
可一问这事儿,村里人又讳莫如深,闭口不谈。
这个年代的猪很少有后世那种白白嫩嫩的,都是纯天然无饲料喂养的黑毛猪,肉质鲜美肥得流油。
就是那猪叫的有点惨,可能是看见自己老祖宗了吧,也知道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
只见一个穿着白围裙的光头男人,一把弯刀直奔脖子过去,七八个小伙子差点没按住剧烈挣扎的猪。
有人拿了大盆过来接猪血,差不多的时候放两勺盐,搅拌一下,等着冷却凝固再切成块,就能得到我们平时常吃的猪血。
放完血,猪被抬到另一张长桌上去,两个大婶拎着水桶,一桶热水就浇了上去。
小伙子们抓来另一头猪,那光头男人再次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两头大肥猪就算杀完了。
这个年代什么都是集体的,每家每户养的鸡鸭鹅是有定数的,超过两只就算多吃多占挖社会主义墙角。
公社倒是鼓励社员们养猪,并且允许社员在自己家里养,也可以放在村尾的猪圈由两个养殖负责人集中喂养。
只是养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养不起。
在没有专业猪饲料的年代,为了养两头猪全家老少都得上山扯猪草,平时吃完饭,碗比脸都干净,自然就没有泔水可以喂猪,光喂米糠又舍不得。
朱家坎儿的猪都是集中喂养的,据说是因为前两年有人养的猪不合格,收猪的时候连三等毛猪都没评上,害大队损失了不少,这才改成统一喂养的。
而且每年收猪的时候都得开收猪许可证,也就是卖猪条,没有这个证,你的猪就卖不出去。
与其社员们自己去四处求人开条子,不如由大队长出面开一张条子回来,一次性卖给公社食品站。
很快小猪猪被褪了毛,开膛破肚,分解成一块一块的。
二十几个妇女分工合作,烧火的烧火,架锅的架锅,切酸菜的切酸菜。
翠花婶像只花蝴蝶似得在众人之间飞舞,活没干多少,唾沫快说干了倒是真的。
大队长,老支书和会计凑到一起嘀嘀咕咕的,会计手里拿着个本子,边说边让两人看,应该是在算计能给每家每户分多少。
大铁锅里直接放入肥肉片子,稍微煸一会儿就煸出了不少猪油,然后才能放脊骨和五花肉片。
翠花婶指挥大家铲子别停,自己则往里下葱姜蒜和花椒大料,等香味飘出来,把洗好切好的酸菜倒进去两大盆。
盖上锅盖大火烧开,把猪血和不知什么时候灌好的血肠倒进去,又放了猪心、猪肺和肥肠之类的猪杂,最后放入几把粉条进去一起炖。
“林知青,这杀猪菜你能吃吗?”
林珍娜压低声音回:“看着不错,但我一点葱都吃不了,分完拿回去你们吃吧。”
“好,那等会分完肉,回去给你单做一份。”
“说的好像你会做饭一样,肖知青莫要慷他人之慨,小心累坏了我家露西。”
“不是的,我会做这个,我以前在部队做过。”
“那也不用,我没那么馋。”
林珍娜能在零下35度的天气站到现在,最大的动力一是来自没亲眼看过杀猪,二是对排骨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