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孙权起身,召集众将议事,宣布诸葛恪留守东兴堤,自己将退回濡须坞。
诸将各怀心思,谁也不说话。
支持诸葛恪的人松了一口气,觉得诸葛恪在合肥战败的危机暂时算是过去了。孙权依然信任他,只要他能守住东兴堤,这次出征就不算徒劳无功。
万一运气好,说不定还能重创魏军,反败为胜。
反对诸葛恪的人也松了一口气。
你要守就守吧,别牵连我们就行。反正魏军主力就在巢湖对面,随时会来,看你能守到几时。
如果消耗了大量钱粮,甚至损失了不少兵力,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东兴堤,看你还有什么脸面做辅政大臣。
就在大家都觉得可行的时候,水师传来消息,魏军水师出了水寨,正越过巢湖,向东兴堤赶来。
看旗号,统兵大将是中领军曹羲,主力是魏国的北军五校,兵力大概在万人左右。
听完消息,众人面面相觑。
有人心中暗喜。刚想着反败为胜,机会就来了。
东兴堤易守难攻,就算魏军来更多的兵力,他们也有把握坚守住东兴堤,重创魏军。
有人暗自骂娘。
魏军还要不要脸?他们想战的时候,合肥据城不出。他们刚想走,魏军又追过来了。
诸葛恪的兵力是足够坚守东兴堤,可是孙权能在这个时候主动撤退吗?魏军不来,他是主动撤退。魏军来了,他还走,就是被魏军逼退的,性质完全不同。
孙权虽然年纪大了,但骨子里的轻佻并没有随着年纪消失,反而更加强烈。
他大概率会选择主动迎战,挽回面子再走,而不是按原计划直接撤退。
只不过主动迎战就不是诸葛恪能单独完成的,吴军必须全部上阵,其中当然包括对这一战不感兴趣,更不愿意为诸葛恪做嫁衣的江东世家。
可是诸葛恪指挥时,他们可以出工不出力。现在孙权亲自指挥作战,他们就不能做得那么明显了,多少要拿出点成绩。
孙权环顾四周,打量着诸将的神情,脸色阴沉。
魏军来战,正中他的下怀。
他有足够的信心击败魏军,然后留下诸葛恪坚守东兴堤,体面的撤退。
可问题在于,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出战。
到了战场上,他能信任他们吗?
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自己亲自指挥,才能压制这些人的阳奉阴违,避免出现合肥城下的情况。
好在魏军主将是曹羲,一个根本没有上过阵的宗室子弟,而不是久经战场的名将。主力同样是没什么战斗力的北军,而不是熟悉水战的扬州驻军。
孙权迅速做出了决定,下令迎战,并将目光转向了陆抗。
陆抗知道孙权的意思,这是希望他打头阵,表一表忠心,以示君臣团结。
他麾下这五千人是父亲陆逊的部曲,长年驻扎在西线,精于水战,装备齐整,训练精良,战斗力堪称吴军之冠。
但他有担心。
魏军明明有擅长水战的扬州刺史诸葛诞部,偏偏不用,却派北军五校上阵,会不会是疑兵之计?
曹羲领北军挡在前面诱敌,诸葛诞带领主力藏在后面,趁着双方纠缠之际冲上来。
听了陆抗的担心,孙权表示赞许。
两军交战,兵不厌诈,谨慎一点总是好的。
不过你放心,朕会亲自为你掠阵,不给诸葛诞任何机会。
话说到这个份上,陆抗只能领命,率部出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