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攻克历阳的时间约等于行军的时间。
濡须、羡溪接连失守之后,江北的吴军已有惊弓之鸟,历阳守将潘翥一听说魏军赶来,生怕后路被魏军骑兵截断,根本不敢应战,匆匆撤退,连对方究竟来了多少人都没来得及搞清楚。
到了江边,上了船,潘翥才收到消息,魏军步骑不过万人,想攻下历阳并不容易,这才后悔莫及。
事已至此,也没其他办法,只好在战报上花点心思,将魏军兵力说成数万人。
究竟几万,不清楚。
刚刚接管牛渚的诸葛恪收到潘翥不战而走的消息,勃然大怒,派人到江上拦截,要将潘翥斩首。结果他的命令还没出大营,潘翥知道牛渚大营换了主将,二话不说,直接赶往建业。
一天后,诸葛恪收到了朱据的文书。
朱据委婉的解释了一下,说历阳地势平坦,利于魏军骑兵作战,不利于吴军,已经在朝廷准备放弃的范围以内,只是没来得及通知诸葛恪云云。
总之,潘翥没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处罚,就这么算了。
诸葛恪很生气,却又底气不足,只能作罢。
历阳易手,王濬第一时间加固城防,又派骑兵到江边巡视,搞得诸葛恪想派人打探情况都束手束脚。朱据的解释虽然有掩饰之意,但理由还是成立的。历阳周围地势平坦,缺少成建制骑兵的吴军根本无法与魏军对阵,少量的骑兵上岸,危险极大。
但王濬轻取历阳,也提醒了江东君臣。
江北的防线守不住了,不让也得让。
魏国国力恢复,不会再容忍吴军在江北设防。以吴军眼下的军心、士气,想守住所有的防线是不现实的,只会给魏国各个击破的机会。
与其如此,不如集中兵力,守住几个要害。
比如江陵。
孙和与朱据、孙弘等人商量后,决定放弃江北诸屯,并尽快送质,完成与魏国的谈判。
这时,有人提出,孙和的儿子年龄太小,不如送弟弟。
提议者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却很明白,干脆把鲁王孙霸送过去当人质算了。
这个建议被朱据否决了。
他也想把孙霸送走,但孙和、孙霸争嫡的事动静太大,魏国也一清二楚。送孙霸过去,明显是借刀杀人,根本没有诚意可言,魏国不可能答应。
再者,万一魏国顺水推舟,接收了孙霸,然后转手就支持孙霸争立怎么办?
这是个馊主意,不能用。
反复商量后,这个人选落在了孙和的四弟孙奋身上。
孙奋今年二十岁,刚成年,与孙和的关系一直很好。他的母亲仲姬身份不高,赤乌六年被孙和的母亲王夫人迁出宫,赶到豫章居住。当时年幼的孙奋留在宫里,孙和担心他的安全,多有照顾,兄弟俩的感情反而比较好,有如一母所生。
送孙奋为质,足以表示孙和的诚意。
除此之外,孙奋的母亲仲姬本姓仲长氏,是山阳郡高平人,与魏司徒桓范的妻子同族。
虽然两个人都已经过世,但山阳仲长氏在魏国朝堂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也能照顾孙奋。
孙奋的妻子袁氏则是袁术的孙女,袁耀的女儿。汝南袁氏虽然败了,但在中原还有不小的影响力,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怎么看,孙奋都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除此之外,孙和又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去三公九卿之类的官职,改用王国的官职名称,那些遥领的州郡也一律罢免,尤其是在魏国境内的。
孙和的这些命令下得很直接,很粗暴。
他就是要激起吴国文武的愤怒,好让他们认清现实。
再不团结起来,吴国亡了,你们也没什么好结果。现在只是虚名受损,将来可就是实利不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