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行在,何晏先去复命。
得知李熹已经奉诏,曹芳一点也不意外。
最初的不解之后,他现在已经反应过来。钟会肯定是和何晏商量好了,要给何晏一个立功的机会。高平陵事变之后,何晏在禁军做教习已经有一年半时间。静极思动,想有所表现了。
钟会孤掌难鸣,也正需要帮手。
两人一拍即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曹芳问了一些细节,随即询问何晏对孔子、阳货关系的看法。
何晏有些勉强,不太愿意讨论这个问题。他敷衍道,钟会的推理没毛病,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如此重大的事件,如果没有过硬的证据,不宜轻信。
不等曹芳多说,他随即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记载最多,但最靠谱的有两部书。
一部是《论语》,一部是《礼记》。
这两部书出现最早,是由曾参及其门人主持编注,离孔子最近,里面记载的孔子也更接近于人。后世之人,离孔子越来越远,所述的事也越来越离谱,甚至出现了很多孔子本人明确不愿意谈及的怪力乱神,可靠性大减。
这样的记载,到了汉代,因为谶纬的出现,越发荒唐。
所以,要了解孔子的生平,还是要以《论语》、《礼记》为主,其他的书都不太可信。
而要恢复儒学本来面目,同样要以六经为主,尽可能不要受纬书的影响。
说到这里,何晏着重提及了自己所注的《论语集解》。他花那么多心思为《论语》作解,就是希望世人更多的关注孔子作为人的一面,而不是将他当作无所不知的圣贤,甚至是无所不能的神仙。
《礼记》是经,为之作注作解的人很多。
《论语》是子书,通常作为启蒙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听到这儿,曹芳反应过来了,知道何晏为何如此积极。
何晏希望他能以朝廷的名义,将《论语集解》列为正式的教材之一。
何晏的学术水平自然不差,但他还没到无敌的地步,与他持不同意见的人不少,其中就包括王肃。
王肃作为王朗之子,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很大。他秉承家学,观点偏保守,维护汉代经学中的今文学,别说是何晏这等玄学名士,就算是想融合今古学的郑玄都不被他接受,相互之间常有冲突。
何晏出身南阳何氏,被人认为是屠夫之后,又后成为曹氏假子,再添一层恶名。曹爽执政的时候,他凭借曹爽的势力,还勉强能和王肃抗衡。如今曹爽倒台,他被迫在禁军做教习,斯文扫地,连和王肃对阵的勇气都没有了。
能帮他重振威风的,只有天子。
就算是王肃,面对天子时,也不可避免的有所顾忌。
弄清楚了何晏的心思,曹芳却没有立刻答应他。
倒不是偏袒王肃——他对王肃的印象很差——而是这事牵连太广,不能草率。
就算支持何晏,也不能这么轻易的答应他。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他们不会珍惜。
再者,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也要参考其他人的意见,综合评价。
“你这一年多年,也算尽心尽力。”曹芳夸了何晏两句,随即又说道:“王广、傅嘏等人外放,你的任务更重了。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挑两个帮帮你吧。”
何晏喜出望外,连忙谢恩。
让他推荐人才,就是给他建立人脉的机会,这可不是一般的赏赐。
“将你的《论语集解》抄一份来,朕要细读。”
“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