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没笑她。
因为他也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两人僵立着,直到刘招弟按捺不住,赔着笑,从曹芳手里拿过书卷,翻了翻,然后长出一口气。
“云胡不喜。”
曹芳一下子没忍住,差点笑岔了气。他一边笑,一边指着刘招弟说道:“你用这一句,还不如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是吗?”刘招弟拿起纸笔,做好记录的准备。“陛下刚才说的《论语》是哪部书?”
曹芳咳嗽了两声,才勉强控制住情绪,在刘招弟的案头翻了一下,找出《论语》,翻到第一卷,指给刘招弟看。
刘招弟看了一会儿,有些困惑。“阿药说,这是子书,不是经,也能用吗?”
“学什么经,你真能将这部书读好了,天下都治得。”曹芳感慨地说道:“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只凭半部《论语》,就做了一个大国的宰相呢。”
刘招弟盯着曹芳看了又看,满腹狐疑,却不敢多问。
她觉得曹芳在骗她。
除了以前的大汉,现在的大魏,她没见过什么大国,更没听说过哪个只凭半部《论语》就做宰相的。她遇到的汉人都说,只有五经才能治国,从来没人提过《论语》。
两人一边说着闲话,一边洗漱。
天气还是有点热,曹芳刚刚擦洗完,身上又出了一层汗,索性命人在帐外设座乘凉闲聊。
难得见天子有如此雅兴,不仅刘招弟兴奋,两个侍女也不困了,精神抖擞的打扇驱蚊,顺便听曹芳闲扯。
曹芳先和刘招弟说了几句学问的话。
《韩诗外传》就不用学了,刘招弟的基础太差,还没到那个层次。再说了,这部书过于迂腐,也不适合新学者。
由学问,两人又说起了呼延药。
对这个匈奴人中的异类,他挺好奇的。
长得好不奇怪,一个匈奴女人,居然对汉文化这么感兴趣,是他没想到的。
刘招弟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迁入塞内三十年,匈奴人早就想和汉人联姻了,只不过汉人一直看不上匈奴人,觉得匈奴人是蛮夷。为了改变汉人的印象,匈奴人学习汉文化的不在少数,男的女的都有。
男的想做官,女的则想嫁给汉人。
呼延药只是人比较聪明,学得更好一些罢了。
当然,因为没多少汉人大儒愿意教授他们,匈奴人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算于一只脚入了门,另一只脚还在门外的状态。能读书的也是死记硬背,并不清楚其中深义。
呼延药也是如此。
对经学,她的了解非常有限,反倒是对史学涉及更多。
她有一部《太史公书》,还有小半部《汉书》,好像是汉人大儒注过的。
具体叫什么名字,刘招弟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只记得姓张。
呼延药对那半部《汉书》爱若珍宝,轻易不示人。
凭借那些注解,她能领悟到更多的东西,远比直接读原文收获大。
这也是她在匈奴人中见识比较高的原因。据她本人说,现在发生的所有事,都能在书里找到类似的例子,得到启示,比大巫师还灵。
曹芳感慨不已。
人类向往文明是一种本能啊,即使是野蛮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