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幻想出了三哥形象,在耳边对自己说话的事情,让盛秋秋心里面生出了些其他的情绪。
没想到躲过了盛阿兰,却没有躲过也跟着绕在这里,围着桌子转悠的导演。
她坐的好好的,被迫听了全程的秋秋小幼崽,现在听着李导的问话,
盛秋秋眼睫轻轻颤动了下。
这种故事要是是其情况的话,或许盛秋秋是没有一点想法的。
只是是现在这种情形的话,秋秋倒是还真有点印象。
那时年岁尚小的自己,吃着先生给自己的方糕。
先生泠泠的嗓音落在自己的耳边,就像是玉石敲击一样。
秋秋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听着先生不紧不慢的说道:
“在平兰战役的时候,之前骁勇的大将端了一座城,里面的百姓都对这个破国的将士却是十分欢喜,说不上是夹道相迎,但也是各个心中激动。”
“你可知道为何?”
京都小秋秋听着先生的话,放下了手中的方糕,她看着先生在日光下的面容,秋秋眸色闪闪发亮的说道:
“先生,秋秋愚笨,还请先生指点。”
“一是骁勇大将军善于战役,其自身本事高超。
二是来到城里面的时候,将军会收拢人心,他率先说出‘降者视为百姓的话,’,可免受战乱之苦,又可得一方庇佑。
那战败的城池早就吃不起这样的苦了,有人给了新的希望,他们自然是欢欣雀跃的。”
京都的秋秋,从来没有想过。
这样一则自己听过的,像是人物小传一样,从先生嘴里讲出的故事,会在经久的岁月后,又以这样的方式再一次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盛秋秋还记得当时先生,也说了那时破城时的情景。
就好像先生也亲身经历过那一场战役一样,
先生微微笑着,对着秋秋说道:“更让那个城池百姓臣服下来的,却是因为一场神迹。”
“神迹?”秋秋小幼崽抬起了自己的小脑袋,有些懵懵懂懂的问着。
先生颔首,对着盛秋秋指了指窗外。
屋檐下的雨水汇聚成了线的珠子,哒哒哒的坠落在地上。
成片的雨声,落下时的雨幕,都纳入秋秋眼底。
先生说:“那是苦了十多年的城池,在第十年,他们苦的是温饱,苦的是干旱,没有了雨水,他们种不活东西,又怎么活的下来呢?”
“而在大将军进城的那一刻,下雨了。”
“久旱逢甘露,岂不是他们心中的神迹?”
“他们也更是相信,臣服于我燕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旨意。”
年岁尚小的盛秋秋吃着方糕,被噎的难受,先生笑着递了她一杯茶。
喝了茶,解了腻和噎的秋秋,长长舒了一口气。
盛秋秋问:“那先生,这真的是神迹吗?”
秋秋觉得,如果有神迹出现,那也应该是出现在先生这样的人身上。
先生不语,只是对着她笑,好一会儿他眯着狭长的眼眸,那好看的指尖握着书卷,抵着下颔,对她含笑说:“无巧不成书。”
“只要有人觉得那是神迹。”
他悠悠笑笑的叹,“那这便是神迹。”
“秋秋,真与假,并不重要。”
从那段记忆里面回过神,秋秋的心里多了些滋味。
似乎许久——都未曾念过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