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八年,一月。
一道道圣旨从太和殿发出,官员任职调动的旨意被内侍们送到各朝臣的家中,几家欢喜几家愁。
方亦清被升为大理寺卿,年纪轻轻官居正三品,足可见楚烨对方亦清的看重。
而方亦清在接完圣旨后,便将自己关在书房内关了整整两个时辰。
方闽正来到了方亦清的院子外,“公子一直都没出来吗?”
“回老爷,自从接完圣旨后就一直在书房内呆着,期间奴才问要不要给公子沏壶茶,公子也没应声。”
“老夫知道了,你带着其他人都先退下吧。”
方闽正轻敲了几下书房的房门,便直接推开门走了进去,一向风度翩翩风雅至极的方亦清此时极为颓丧的窝在书桌后面,地上都是被一个个揉成团的纸张。
“皇上封你为大理寺卿,是对你的看重。”方闽正弯下腰,挨个儿的将纸团拾起来,而后小心翼翼的将纸团铺开,尽数弄平整后压在了方亦清的书桌上。
“你打小只有想到你亲生爹娘还有你妹妹的时候,才会如此。”方闽正轻叹了口气,“憋着气不说话,只会一笔一笔的写他们的名字。”
“亦清,大理寺卿,是有权利重启以往的冤假错案的。”
一句话,让方亦清抬起了头。
“祖父,之前皇上明明说的是想让我任中书令,短短几日功夫就变成了大理寺卿。”方亦清眼眶都有些红了,“是阿衿,对不对?”
方闽正走到了方亦清的身边,伸出满是枯皮的手一下下的抚过方亦清的头发,就如同在抚摸自己的小孙儿一般。
“亦清,你同阿衿虽不是血亲,但情谊更甚血亲。阿衿心里一直惦记着你亲生父母和妹妹的事情,亦清,莫要辜负皇上和阿衿。”
“祖父,我能查出当年的事实,还他们一个真相吗?”
“能的,祖父相信你可以的。”方亦清轻笑了笑,“只是,我这有玉面郎君之称的小孙儿,怕是要成为玉面判官喽。”
......
坤宁宫。
“阿衿,我才亦清现在定是对着圣旨感激涕零。”楚烨边说边给苏衿插花,“只要一想到那个场景,我就觉得这圣旨值了。”
“也不知道是谁前几日一直坚持让我哥入翰林呢!”苏衿瘪了瘪嘴,“翰林院里都是清名直臣,一旦进去,哥哥翻案的可能性就极低。”
“不若一开始就做个铁面判官,做个众人眼中的孤臣。”
楚烨停下了手头的动作,眨了眨眼,“阿衿这话,我一时间竟分不清是对亦清好还是在害他了,孤臣可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苏衿闻言笑了笑,但却并未开口回答。
方家本是后族,放在之前哥哥入翰林自是极好的,但如今方家势头太盛,太过完美的臣子,才最没有好下场。
成为大理寺卿,一举两得,不偏不倚,正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