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爵阁下,战争期间公司被接管了,我只是听令行事,媒体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曹嘉仁觉得这人还能救,
“鲍勃,你主动辞职吧,这对你对公司都有好处,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份新工作,亨利计划再次组建远东公司,你愿意担任远东公司的总裁吗?”
“勋爵阁下,远东公司除了东方公用事业公司还有其他产业吗?抱歉,我这问,我对远东事物并不了解”
“当然还有其它产业,没有产业那么多劳工是谁招募的?只是公司接下来几年专注于欧洲重建,远东地区的产业需要派一位代表过去领导”
曹嘉仁这话说的半真半假,而是这几天与亨利讨论多了,两人发现麻烦不是曹嘉仁让出董事长位置就能解决的,而是到了东方公司必须要解散的地步。
就算不解散也会因为被迫放弃很多公司的股份,本体变成一家普通的金融公司,这是曹嘉仁与亨利都不愿意的,两人都情愿直接解散也不愿意留下一个空有其名的东方公司。
原因倒也不复杂,就是太强了。
东方公司是本次战争全世界最耀眼的公司,没有之一。
供应庞大的军需物资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东方公司对战争进程的预判与影响。
内阁做出决定之前,东方公司往往能提前做好准备,每次都能给内阁提交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战争时期这当然是很好,可战争结束之后就很惹眼,几乎内阁所有的麻烦东方公司都提前准备了方案,这是很让人恐惧的事情。
现在的首相劳合乔治虽是自由党,可他的政策却偏向保守党,并不支持东方公司这种超级企业。
东方公司当然可以抗拒,只是不论曹嘉仁还是亨利都不看好结局。
英国虽然信奉自由贸易,平常政府也拿企业没办法,可英国也是个传统国家,政府对于企业有天然的压制能力,民众也不会支持东方公司。
既然要解散,那当然是自己主动解散来的更好,标准石油如果主动解散,绝对不会被分成34家,有个七八家也就差不多了。
曹嘉仁的想法就是如此,在解散之前将东方公司零散的业务重新整合。
东方公用事业公司在中国当然厉害,是整个亚洲第二大的公司,就比中国公用事业公司小一点,可在东方公司体系里面真就是个小角色。
汇丰银行这次会被注入东方远东公司,澳大利亚联合银行也会被注入,注入银行是因为东方公司在远东真的没多少产业了,不注入银行东方远东公司就没有组建的必要。
东方公司持有的香港钢铁厂大部分股份,已经与东京相关产业一起打包卖给了三井,东方公司在日本已经没有银行之外的产业了。
那家主要业务是培养女团,次要业务是为曹嘉仁挑选后宫的学校,早就已经转让给了由日本女人构成的曹家信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