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瑞知道师父林教喻带着自己的师弟贾安去了山上拜会子虚真人,唯独没带自己,心里有些气愤和嫉妒。
虽然他自己清楚,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才导致师傅没有带他,但是这种被忽略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李承瑞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心情有些气愤和嫉妒。无论是谁,在某些时候都可能会感到被忽略或排除在外而产生嫉妒。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情绪,以及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
想到这里,李承瑞尝试冷静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思考。他在问自己为什么会感到气愤和嫉妒。是因为觉得被忽视了或者觉得失去了一些机会吗?他反思着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并思考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他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不应该为了一些没必要的情绪,就把自己困在其中。
李承瑞决定与师父倾诉自己的感受。他想向师父解释他的心情,并询问为什么他没有被带去拜见子虚真人。
走在走廊上,望着离自己越来越近的师父的方间,已成为心里一直在想着。
或许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们只是没有想那么多,并不是刻意的忽略自己。
最重要的是,李承瑞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嫉妒和气愤影响到自己的心性和。这才刚刚拜入师门,若是因为嫉妒让自己陷入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中,以后日子会更加艰难。
面对近在咫尺的房门,李承瑞深吸一口气,噔噔噔,噔噔噔,他敲响了林教喻的门。
很快,便有人从里面把房门打开,林教喻也没有料到李承瑞会来找他,将徒弟引进去,温了壶热酒给二人各自倒了一杯。
“师傅,弟子想问您为什么只带师弟贾安不带我吗?是因为弟子的身体,其实没有什么大碍的,大夫也说好好休养几天就可以了。”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趁他生病的时候带着贾安去拜访子虚真人呢,不能缓两天吗?
“本来只是想着带着老五游山踏青,顺便打听一下附近有没有文人墨客,之后好去拜访,正好当时听闻那山中有一道人,很有道行,本来我是打算带你一起的,可是我派去询问的下人回禀,你的身体还没好全,我就只好先带着老五去了。”
林教喻看着他叹了口气:“而且老五对于儒学治国起了疑思,这在当今盛行儒风的世道是行不通的,为师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能先撇下你。”
李承瑞沉默不语,显然是对这个回答不满意。
林教喻回答:“老四,老五虽然跟你一样都是秀才,但是心性不坚。其实不管是儒学还是其他学问都只是治国的工具而已,他却可以在这件事上一直钻牛角尖,这不利于以后的为官之道。”
“相反你却能够精准狠辣的完成自己的目标,因为你从不会在这件事上纠结,用了就用了,不回去在意所谓的正确性。老五虽也有点智慧,但比起你还差得多,所以老夫只带老五去拜访子虚真人,让他明白不管是什么学问,能治好国家,就是有用的,没必要太过在意。”
李承瑞听着师傅的解释,心里的愤怒虽然消减一些,但还是觉得这只是在找借口,即便他本人用不着借外力来弥补心性的缺失,可是难得能与前辈讨论的机会,师傅凭什么连问都不问一句,就剥夺了这个机会呢?
李承瑞内心的不满情绪正在上下翻涌。他觉得师傅不尊重他的想法,只是单方面地决定了他不能拜访子虚真人。想要讨论的机会被师父剥夺了,这让他感到失落和愤怒。
其实林教喻从来没有忽略过自己这个实际上的首徒,他只觉得贾安的情况迫在眉睫,需要首先处理,所以把小徒弟排在前面而已,却不想这样的行为落在李承瑞眼中,就是偏心。
林教喻的这个行为的确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李承瑞的想法不被重视。作为师父,林教喻想要与他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他理解自己的决策,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贾安而不选择他。
然而,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从林教喻选择只带着贾安,忽略李承瑞开始,这对新鲜出炉的师兄弟便有了第一道裂痕,无论后面林教喻如何缝补,都无法再弥补这道越来越深的裂痕。
究其原因,师徒之间的沟通是相互的,师父需要倾听弟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指导。这样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师徒之间的学习和成长更加有益。很可惜林教喻现在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面对林教喻的解释李承瑞甚至觉得,来这里之前在心底安慰自己的话,都他妈是放屁,归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看重贾安是官家子弟,而自己只是商人之子的原因吗?
想到这里,李承瑞心情更加糟糕,他迫不及待的打断林教喻的劝导,低着头把自己眼中的愤恨藏起来:“是弟子打扰师父了,弟子告退,师父早些休息。”
林教喻想要拦却拦不住,只能放声叹气,他似乎搞砸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