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是科举考试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会试考试是以经义、论、策和诏、浩、章、表等为形式,以《四书》《五经》为基本内容,以四书义为基本程文形式的标准化考试。(内容来源自网络)
贾安随众人排在考试院外,等到官兵开门,命令众人排好队伍后,接过阿江手中的考篮,在众人的加油打气中,进入考场。
会试虽说是在京城举行,但这号房未免太过简陋。比他在金陵看到过的还要破败不堪,贾安刚进去,就感觉头被砸了一下,抬头一看,竟是从房梁上掉下来的木头。
贾安:“......”
他无奈地叹口气,取出油皮纸用浆糊补好漏风的地方,取出皮裘,披在身上又点上火炉,这才感觉温暖的多。
但不知为何对面的考生总是用嫉妒的目光看着他,令他摸不着头脑。
等待考试卷子发下来的时间里,贾安把头靠在墙壁上假寐,脑海中还在默背文章,“砰”的一声,锣鼓敲响,官兵跟随在一位文官身后,那名官员当着众考生的面,一一发下卷子。
贾安接过卷子和草稿纸,开始检查起试题。
初场,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经义第一道,“笾豆”,仅仅两个字就让贾安有些摸不着头脑,果然是比乡试更难。
论语*泰伯第八中有记载: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而这句话的本意是曾子生病,鲁国大夫孟敬子来看望他,曾子就抓住这样的一个机会,对孟敬子来教化。因为孟敬子也是很有地位的一个人,平时相见的时候不一定很多,遇到这样的机会那一定要抓住,对他进行教育,把他教好了,那整个国家、人民都会得福。
竹制为笾,木制为豆,是古时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这段文中,就是让孟敬子不用去管什么形式,去依这些官吏的指示而行就行了。换句话说,关键我们抓住根本,重实质不重形式,抓住根本,枝末也就会很容易。(来源自网络)
若换成现在,就是让上位者,重视实用,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想到这里贾安刚想动笔却觉得不对,这么容易就想到,显然不符合会试的难度,而且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想到了论语上,那这道题出的又有什么意思?
于是贾安沉下心,在脑海中思索更多的资料,一定还有什么地方是提到过笾豆,而他没注意到的。
最终他想到两个出处:《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还有《诗经*常棣》中提到的:使尔笾豆,饮酒之长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都有笾豆意思却截然相反,贾安紧张的汗如雨下,右手指不住的颤抖,他仔细思索着出题人究竟会选那种,但题目就两个字,线索太少,一旦自己猜错,这道题就直接零分。
忽然他想起林教谕和贾寰曾经跟他提过的,会试虽和乡试考的内容差不多,但会比乡试更贴近时政,贾安仔细回想着近日来发生的种种,想到了一种可能。
林教谕曾给他和师兄提到过如今朝堂的局面,五位成年的皇子各展身手都对九五至尊虎视眈眈,后面还有好几个正在成长中的皇子,后续如果他们加入,恐怕局势会更加错综复杂。
这是当今圣上愿意看到的吗?
常棣这首诗本就是描写兄弟手足之情的,用这首诗来反映如今皇子之间日渐紧张的关系再合适不过。
但若是他猜错了......
贾安睁开眼睛,拼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思索一阵,整理好措辞,贾安提笔写下文章,对面的学子看他现在才写,心里对于贾安的轻视更上一层楼,这么简单的题都能想这么久,偏偏陛下对他另眼相看,可见老天不公,不过没关系他会把他刷下去的。
后面的三道经义题,三道四书义都还算不难,贾安主要是在第一题上花了足足半天的时间,剩下两天半为了把剩余的题写完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睡觉也不踏实。
第一场考试结束,贾达和阿沅把他接回去时,贾安全程都是昏昏欲睡的,沈思双想去叫醒他吃饭,被贾寰拦住:“让他睡吧,睡饱了才有精神。”
贾安这一觉睡了很久,若非要继续去考试,只怕阿沅根本不会去打扰他。
贾安顶着一副精神不济的模样,在大哥大嫂担忧的目光中上了马车,沈思双看他这个样子,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儿子,忍不住红了眼睛:“将来泊儿要去参加科考,我恐怕得不知心疼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