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家的收好钥匙,带着荷包走到大街上,准备购买入冬用的各种东西。
秋收结束之后,不少庄户人家借着赶大集的机会,在市集上兜售多余的粮食蔬果等。
像赵四家的这类住在城里的,没有自己田产的百姓多数都会趁着这个机会,购买便宜又实惠的食物。
今年的收成还不错,至少这次她能买到几斤新粮,还有几十来斤的旧粮,这些粮食够他们一家吃许久了。
买好粮食蔬菜瓜果,又去了另一条街上买些新式的布匹还有少量的盐,自从鱼家开了布坊和盐铺,他们可选择的商铺就多了许多。
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货比三家,买既便宜又实惠的东西,像以前因为只此一家就经常涨价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
不过,对于范家和卫家而言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范家现在半死不活,卫家也被狠狠的刮下一层油。剩余两家见到了贾安和鱼逸春的手段,也不敢再造次,老老实实的按照市场价销售货物。
也因此,像赵四家的这类普通百姓,今年可以用比往年少一半的钱财购买相同的商品。
采购结束之后,赵四家的请了一位小工帮忙抬到自家巷子门口。
邻居家的李大嫂见她买了不少东西。一脸羡慕的说道:“哎呀,赵四媳妇儿,看来你们家今年挣了不少钱啊,都买了不少东西呢。”
赵四媳妇面露羞涩:“哪有,主要是现在开商铺的商家多了,他们为了招揽客人经常减价,我就趁此机会多采买了一些,哪怕只是次等的货,都可以用很久了。”
“婶子下回你也跟着去啊,我告诉你哪几家最实惠,你可得快一点,不然都抢不到了。”
李大嫂很高兴赵四家的告诉她这样的省钱小妙招。二人就这么手拉手的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聊着八卦。
聊着聊着,李大嫂就忽然提及之前贾安倡导乡下的村民们实行新的耕作方式。
“说起来你怕是不知道,我那乡下堂弟不知抽什么风,居然真的要用那县令说的新法子。
哎呀,我伯父怎么劝都不听到,最后索性就不管了。反正他们家也分了,就我堂弟那三亩薄田能种出什么花样来,到时候只期盼着别损失太重就行。”
赵四家的则是思索片刻:“话也不能这么说,咱们也是亲眼看到了确实有增产的。若是你堂弟真的走运,用那法子可以增产了不少呢。”
李大嫂却是一脸不屑的说道:“就试了一回,谁知道这次是不是走狗屎运,恰巧老天开眼就让他们增产那么多,万一我那堂弟正巧倒霉呢。”
赵四家的见此情景也不敢多劝了,二人又开始就着街头巷尾的八卦闲聊起来。
与此同时锦水县辖内的李家村,李三柱正跟在一个老人的身后,仔细的听着老人教他该如何使用新的法子。
李三柱不识字,就只能靠死记硬背。老人讲完之后,他又复述一遍,可惜老是记错,气的那老人直接一巴掌打在他头上。
“你怎么就那么笨,我都讲了好几遍了,怎么就能笨成这样?仔细听好了,不能记错,万一记错了,导致你那三亩地减产,倒成了我的不是。”
李三柱唯唯诺诺的点头,那老人气的翻白眼,这位老人便是那在公田做实验增产的老农之一。
好不容易回了家,马不停蹄的准备在自家田里试验一番,可惜被家里的妻子孩子制止,因为他们心里都没有底,万一失败怎么办?气的老农连续好几天不理他们。
可是事关土地的事儿,谁来劝也不好使,就连族中的那些长辈们也劝他暂时不要妄动。
就在李老头以为自己好不容易学到的本事就此荒废时,李三柱过来了,说是要在自家田里试验一番。
李老头高兴的直拍大腿,当即就保证一定手把手教会李三柱。可李老头没想到,这人居然这么笨,都讲了十来遍了,他那才五六岁的小孙子都能倒背如流,可他还是学不会。
李老头最后也没耐性了,只能决定到时候动手时候全程跟着。只要有点错误,就立马纠正,免得李三柱老是搞错。
也因此,在全村人准备播种冬小麦的时候,出现这一奇景,李老头不去管自家的田,反而一直跟在李三柱旁边,稍微做错一点就会,受到李老头的斥骂。
李家村的人对此皆是议论纷纷,李老头的几个儿子也觉得丢脸,想要把老爹劝回去。
可是李老头难得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哪里肯听劝,愣是就待在李三柱的田里不走了,搞得李三柱里外不是人。
冬小麦的播种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边阮虎的商队总算从南边归来。
得到消息的全县百姓探头探脑的观望着,上次他们可在这支商队里面买到了不少好东西,这次又是从南边回来的,怕是还能得到不少南边的丝绸,茶叶,珍珠之类的。
这次五大家族中,鱼家因为涉猎广泛的且被阮虎看中的商品多,挣了不少钱。
公家作为药商,不仅收获颇丰,更是接到了来自南边的大单子,而且这些单子都是加急的,也就意味着他不一定只靠阮虎这支商队,还可以自己组建人马把药材运到南边去赚钱。
公浮高兴的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为了这事儿连续请了阮虎喝上三天三夜的酒,就连贾安也被邀请在内,贾安去过一次之后,便以公务繁忙婉拒了。
大概是阮虎性情豪放和公浮交往密切,很快变成了拜把子的好兄弟。
古静国托阮虎卖过去的粮食并没有赚多少钱。江南本就是鱼米之乡,西南那边又有一个天府之国,产量丰富。
阮虎就只能把这些粮食卖到一些缺粮的地界,然后换取当地的特产和银钱,所以总的算下来,估计这次只能算是持平。
不过好在县城里那些酿酒的人家酿的烈酒,卖出去的也不少。这些酒家需要不少粮食,因此古家又能挣到一笔钱。
可要论起范家和卫家,那可就真没赚到什么钱了,本身就没有几个商品能入阮虎的眼,南边更是有不少好东西。
就拿阮虎从南边带来的苏绣,蜀锦等物,可谓是直接吊打了卫家的布料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