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安为了水窖的事情烦恼已经传遍了阖府上下。
胡幼繁心中忧虑,但她不通政治,无法为贾安排忧解难,只能不断的用其他事情分扰贾安的注意力,希望能够减轻他的忧愁。
家中的妾室和子女们也察觉到府中气氛的变化,不敢轻易冒头。就算是最年幼的贾澹,想要找父亲玩乐,也会被齐姨娘连忙制止。
贾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找来贾达询问贾安烦心的原因。
经过之前的事后,贾达已经不敢在小觑这个少年,谁能想到一个才几岁的孩子,就有胆子用自己的性命去算计范传嗣。
“具体的缘由,奴才也不是特别清楚,只听三爷和两位大人商讨正事的时候提过:一种叫水窖的东西,似乎这东西与池子类似,可以储水,可是掌握着方子的山民不肯将方子献上来,因此三爷有些烦恼。”
水窖,贾涵仔细翻阅脑海中的记忆。他前世的时候曾经到甘肃旅游过,似乎听当时的导游聊过这个东西,只是他的视线都集中在风景优美的景色上,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玩意儿。
早知如此,他就应该把所有在古代能用到的技术类的知识全部记在脑海中。何至于现在羊毛做不出来,水窖也想不起来。偏偏他又是真的想要帮一下贾安,这可如何是好?
想不出法子,贾涵只能郁闷的回到书房。看着手上的孟子,却是半点圣人之眼也看不进去,烦躁的将书合上,
阿全看出了贾涵心中烦恼,将那本孟子放回书架,随即看着书架上的众多书籍,若无其事的询问。
“公子可要看些杂书。”
贾涵随口问道:“咱们家的书柜里面,可有农书之类的?”
阿全仔细认真的寻找着,而贾涵也不过只是随口一说,家中书籍他早就翻遍了。
之前贾安为了解决锦水县增产问题,买回来的农书他也翻过,根本就没有提及过水窖的事情。
可惜啊,这个时代就没有天工开物之类的技术类的汇总书吗?要是有就好了。
贾涵心想,以后要是有条件,他一定要出资让几个会写字的人,帮忙总结这个时代所有的技术。免得后面想用的人,连查找的机会都没有。
阿全没能找到贾涵想要的书,倒是无意中把一本史记给拿了出来。
贾安拿过史记,随便一翻就翻到了记载商鞅的《商君列传》。
而这一页正好讲了,商鞅是如何取信于民的。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法令包括如下内容:打破土地上的纵横田界,承认土地私有、买卖自由,奖励耕种,建立县制。但商鞅担心老百姓不按新法做。
为取信于民,就在国都咸阳的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的木柱子,命官吏看守,并且下令:谁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10镒。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大家一是不明白此举的意图,二是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没人敢动。
商鞅闻报,心想:百姓没有肯搬立木的,可能是嫌赏钱太少了吧。
于是他又下令,把赏钱增加到50镒。听了新的赏钱数目,老百姓更怀疑了。但重赏之一必有勇夫,没出三天,就有一个不信邪的壮汉,把那木柱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召见了搬木柱的人,对他说:你能听从我的命令,是个好百姓。立刻赏他50镒黄金。这消息不胫而走,举国哄动,大家都说商鞅有令民必行,有赏必信。
第二天,商鞅即公布变法令,虽然新法遭到一些贵族特权阶层的反对,但新法在秦国终于得到顺利实行。(内容来源于网络)
贾涵看完这个故事,突然受到启发,他拿着这本书马不停蹄的找到贾安,却被告知贾安已经去办公了。
衙门乃朝廷重地,即便贾涵是他的亲子,也不能随便进出,只能焦心的等着贾安晚上回来。
贾涵就这么焦急的等着,终于天黑了,贾安也回来了。刚打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贾安,却被自己老娘打断。
“你爹办了一天事,回来连饭都没得吃,有什么问题等他吃完饭再问啊。”
贾涵看着贾安疲惫的脸色,有些惭愧的低下头去。
贾安安抚的摸他的脑袋,好在,金缨的厨艺是越来越精湛,一碗普普通通的鸡汤,立刻就能勾起他的馋虫,这顿饭他是吃的十分满足。
吃饱喝足之后,贾安拍拍贾涵的后背示意他跟上来。
二人来到书房,贾安看着他问道:“什么事那么着急?”
贾涵把那一页交给贾安,贾安看完这个故事,若有所思的看着他。父子二人就这么对视着。看着看着,贾涵却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去。
贾安看着害羞的儿子轻笑一声:“你有这个心为父我很是欣慰,不过你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考个好的功名。”
贾涵快速点头,向贾安行礼之后抓起那本书头一步回头就往自己房间冲去。
贾安看着他毛毛躁躁的样子,无奈的叹了口气:“这孩子还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