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果然是如此。
李临渊对燕王朱棣也是有着一些好印象。
相比较未来的皇长孙朱允炆,他更加认同燕王朱棣。
以朱允炆的性格,如果真的把大明江山交给他的话,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大明江山就会没落。
朱允炆从小接受的便是大儒的教育,在他那一个时期的官员,黄子澄,练子宁,方孝孺等几乎都是名动一时的大儒。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影响,导致建文帝后期偏重于文官,手中更没有什么能够用得着的武将。
再加上削藩的动作太过于剧烈,引起了天下藩王的反抗。
而且建文帝对于文官的信任程度太高,这也就意味着,若是建文帝登基,世家大族的力量必然会因此而得到成熟的发展。
到那时土地兼并严重,以文御武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并不是每一任皇帝都能像朱元璋一样能够死死地压住这些文官。
尽管建文帝手中有着强大的兵力,但是却并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甚至利用曹国公李景隆为将,将自己手中的兵马损失殆尽。
最终在靖难之役中败在了燕王朱棣的手中。
此时李临渊心中非常地担心,如果真的按照原来的历史时空,朱标恐怕活不了多长的时间。
若是这样的话,真的等到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那么他在这应天府之中,可就危险了。
自己这身份关系天然就是站在朱棣这一边的。
即便是自己不站在朱棣这一边,朝堂上的大臣也绝对不会相信。
而自己得罪的文武大臣可不在一个少数。
到那时这些人反击之下,自己必然会获罪。
如果朱标没事的话,天底下的藩王没有一个人敢反,至少论到实力方面,朱标完全碾压他们所有人。
天底下的勋贵也没有一个人敢有任何的动作。
而之所以朱元璋后期对那些武功臣大肆出手,只是他心中非常清楚以建文帝软弱无能的性格。
这些朝堂上的骄兵悍将根本就不是他能够控制了的,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大明江山必然会因此而生乱。
这才是他真正所担心的事情。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朱允炆,自然意识不到这些问题,要是真的这样的话,这件事情恐怕就麻烦了。
他可不相信建文帝能够手下留情,要知道当时徐辉祖对他可是忠心耿耿,但是就是因为他和燕王朱棣的这层关系。
宁愿选择一个狗屁不通的大明战神李景隆,也不愿意选择徐辉祖。
如果靖难之役以徐辉祖为将,恐怕历史早就发生了改变。
所以,如果他和徐妙锦留在应天府之中,恐怕只要燕王朱棣露出一点想要造反的想法,自己就会立刻被抓起来。
这实在是有些太过于危险,想到这个地方,李临渊突然有种想要离开应天府的感觉。
本来自己与这应天府就格格不入,在这个地方到处都是权贵,而且拖家带口的非常麻烦。
若是能够到地方上,就方便很多。
想到这一个地方,李临渊不由得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徐妙锦看到李临渊陷入深思不由得,非常好奇。
对于燕王朱棣这个姐夫,他还算是非常满意的,难道李临渊和燕王朱棣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要是这样的话可就麻烦了,毕竟有他大姐的关系在,自己也不能将这件事情闹得非常僵。
他不知道的是,李临渊所考虑的正是之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