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熹平五年(176)。
益州郡诸夷反汉,扣押益州太守雍陟。
汉廷遣御史中丞朱龟进讨,战败。
又遣太尉掾属李颙为太守,征召板盾蛮为兵将,讨平之。
板楯蛮也就是賨民,作战非常英勇。
捷报传抵京师,百姓波澜不惊。
几乎每一年,大汉都会有叛乱爆发,他们习以为常了。
他们的生活足够艰难,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讨论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益州对于他们而言,实在太遥远了。
唯有鸿都门学、太学诸生,热情洋溢地讨论着。
他们热血澎湃,志向高远,都渴望为国建功立业。
曹操心境平和,根本不为所动。
“今年有太学的策试,孟德要不要试一试?”蔡邕心情愉悦道。
太学的策试,和“科举”一样重要。
通过策试以后,朝廷会安排官位,最不济也能混一个官方的教书先生。
例如郡国文学吏等。
太学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但每一个能够进入太学的人,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他们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
鸿都门学成立较晚,没有太学的历史底蕴,影响力也远远不如。
“蔡师说笑了。”
“学生要是去参加策试,一定会成为太学诸生之敌。”
曹操不想惹麻烦,将自己摘得很干脆。
“哈哈哈!”
蔡邕爽朗地一笑,接着道:
“去往太学的路上,不都是敌人,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你会遇见一些人,一见如旧,有说不完的话,相见恨晚。”
“你还会遇见一些事,包括勾心斗角、针锋相对等等,让你的人生恍然大悟。”
“太学啊,就是一个小朝堂,是进入官场最好的历练。”
蔡邕没有一味地赞赏太学,他知道具体的情况怎么样。
倘若一个人连太学的明枪暗箭都处理不好,进入官场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当然。
有些人领悟得晚,会奋起直追,但这样的人物十分罕见,凤毛麟角一般。
“寒窗苦读十几年远远不够,还要遇到不同的先生,不同的朋友,丰富自己的阅历和人生。”
“太学的门槛,充满了威严和偏见。可没有门槛,也不行。”
“门槛怎么制定,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蔡邕目光思忆,他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呆滞。
他也有自己的人生,以及处事的哲理。
“鸿都门学,已经是学生的一条道路。”
“再选择一条同样漫长的道路,反而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曹操理直气壮地坦然,眼神是清澈、智慧的。
“也对。”
蔡邕非常肯定,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接着道:
“老夫收到了永昌太守曹鸾的书信,他要上书恳请朝廷,解除党禁。”
“他一个人势单力薄,希望老夫能够联名上书。”
“孟德,你怎么看待此事?”
曹操瞬间惊悚,这么危险的事,怎么能够沾边?
撇清还来不及!
政治正确,在任何朝代,都很重要。
“蔡师,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如等曹鸾先上书,看看朝廷的态度。”
“刊石经文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蔡师万万不要陷入风波中。”
蔡邕一愣,没想到一向急公好义的曹操,这一次的建议竟如此保守。
“善。”
蔡邕也决定观望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