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担心把大明交到他手里,不知道会被折腾成什么模样,而且现在他年岁还早,正值当年,完全没想过这么早立太子。
解缙立刻出来附和。
朱棣疑心解缙跟御史早就勾结,不过看样子似乎解缙是真的觉得该立太子。
朱棣道:“此乃大事,须容后再议。
眼下炽儿送来的奏折大家也都知道了吧?狗儿,把奏折发下去让大家都看看,这事该如何处理。”
狗儿把奏折发下,众人传阅着看。
先不提奏折内容如何,单是朱高炽的行文,就叫人觉得粗鄙,全是用大白话,不加辞藻,又无典故,有一句说一句,干巴巴的读起来没有丝毫文采。
朱棣起初看这样的文章也不习惯,后来不知道是不是被朱高炽感染,北平府的所有文书全都是这样子,看得多竟然认为这样也挺好。
奏折内容是请朱棣免除山东地区的户籍限制,当作试验田,正好这次山东闹匪患,各种势力都被清洗一遍,正是试验田的好地方,如果好再推向全国,不好那就找出原因,改善政策。
郁新直接自己上阵,“陛下,此法断不可行。户籍制度乃是我大明立国之基,不能轻动。”
除此外,郁新又列出第二条理由:“户籍松动,士农工商必然随意流动,士人言利,工人言义,岂不是权都乱套了?
另外,户部无力管辖这么庞大的人口流动,且税收也难以执行。
此法对朝廷百害而无一利,臣请不准实行。”
夏原吉当然得帮着老上司一把:“陛下,户部吏员京城两百二十六人,全国合计两千四百一十四人,至于其他小吏并不在统计中,如果按照殿下说法,全国吏员起码要翻上两番。
至于小吏数目更是不可计数,如此庞大的官员群体,朝廷需要付出大量精力、费用。
臣以为此法不可行。”
礼部尚书李至刚道:“士农工商,乃是圣人划分四民。
比照四季,各司其职,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一旦开放流通,必然导致社会混乱增加,社会动荡,愚民趋利,长此以往,必将颠覆社稷!”
朱棣点点头:“诸卿所言皆有道理,只是大皇子所说也有道理,朕以为,不妨开放部分,试之如何。”
郁新赶紧道:“陛下不可,倘若山东与其他地方不同,则人尽往山东跑。
山东本就刚刚遭灾,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
他们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生事。
陛下,难道再派人去山东平乱吗?”
朱棣犹豫:“朕知道了,还有别的事儿没有?”
基本朝堂上已定下基调,那就是这个制度是对大明统治基础的变更,如果要变,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制度都要跟着改变,绝不可行。
朝会后朱棣又叫来解缙、杨士奇、杨荣、胡俨、金幼孜等一众内阁大学士叫至奉先殿,商讨此政得失,然而没有一个人同意朱高炽的作法。
朱棣思来想去,也认为朱高炽的作法过于盲目大胆,应该不可。
于是命人起草诏书,诏令朱高吃不得私自行动,此事容后再议。
解缙趁机又提出当立太子,朱棣随口糊弄过去,命人八百里加急将诏书送至朱高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