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詹拿到字典后,很快就学会字典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拼音,让他大喜过望,这些字都是经过简化的。
简化字并不是现代的成果,只能说有一部分是,但其实自唐宋以降,民间就一直流行使用简化字,朝廷的正式公文却还使用正体字。
李詹仔细对比,发现字典不但能快速学会汉字,而且还标注有标准读音,学会读音,岂不是连金陵官话都学会了?
其实朝鲜人学汉字的最重要困难并非是字形,而是读音。
汉字这玩意不是表音文字,而是音义同表,同样一个字,在不同地区的读音完全不同,这叫朝鲜人很懵,不过现在有了字典却格外方便。
李詹立刻给李芳远写信,告知他字典的使用方式,并且言明,字典以后会大规模出版,朝鲜必须尽快推行字典的使用,使得每个人都懂得汉文。
信写好,连同字典一起送出金陵城,为了安全起见,他安排了数十人一起护送,经过半个多月跋涉,终于抵达朝鲜。
特使不敢耽搁,立刻进宫,将字典呈上。
李芳远的汉学修养也很高,只是看着李詹的书信,对着字典就学会使用方式,顺带连拼音都学了,李芳远大喜,有了拼音,推广汉学岂不是容易得多?
为何要推广汉学?
真不是李芳远自卑,而是朝鲜受到大明的影响太深,绝大多数贸易都是跟汉人发生的,就如同现在学英文似的,为什么要学?
因为近现代大量文明成果是使用英文写就,不学你怎么学习最新成果?
汉学当时的地位远远超过后世的英文。
他立刻召集群臣,把字典发下,说道:“大明推出字典,我们也可使用。
这字典众卿都可以看看,朕欲推广汉学,以字典为基础工具书,众卿看如何?”
武班不用说,地位低,而且话语权不重,但文班大臣个个神情肃穆,只看几页,便有人当庭跪拜。
“大明天子威德,考虑到我等学习不易,竟编纂字典,臣请陛下立刻推行。”
李芳远心头大喜,汉化是他执政方针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别说什么民族自豪感,民族国家此时不存在,自从济州岛开展贸易以来,李芳远获得的好处不知有多少,别的不说,光是国内大明精品的物价都低了好几个等级。
再搞几年,朝鲜境内大明的物品,顶多也就比大明境内稍微高些。
由此带来的税收、金银数不胜数。
李芳远大手一挥,道:“立刻推广全国。”
有人却道:“陛下,推广全国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没有老师。
大明不是援建十座图书馆吗?我们不妨先让他们派遣人来,以充当老师。”
李芳远点头:“善。具奏表,上呈天朝。”
李芳远的奏表半个多月后抵达金陵城,呈给通政司,送到朱棣案头,朱棣看完,直接批准,派遣两百名儒生前往朝鲜各地传学。
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文字传儒”。
朱高炽得知后,立刻又安排三十余名紫荆关孤儿前往朝鲜,他们的目的,是忽悠人来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