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办法,把棉布生产放到杭州。”
“棉……”
朱棣怒道:“杭州都已经这样,你怎么还把棉布生产放杭州?”
朱高炽道:“吸纳这些人,他们闹事是因为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当然要闹事。或者可以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
“详细说说以工代赈。”
朱高炽道:“我想有两条。
第一条是保护农田,修建防波堤,将海水容易倒灌的地方保护起来,这样的大型工程当然要以朝廷为主。”
“另外一条呢?”
“修路!两广至两湖的道路是唐朝时修建,如今可以再次扩建。
杭州至金陵地区的道路,也可以修建了。
另外上海至金陵、杭州至上海,都可以同时修建。”
朱棣皱眉:“这么多路,朝廷能负担得起吗?”
“应该没什么问题,我测算过,每条路大概也就是五百万两左右。”
“你口气可真不小!”
朱高炽笑道:“爹,不要忘记,咱们还有金银币啊,这两者可是有大赚头。”
金银币其实就是铸币税,当金银币推广后,朱高炽计算过,短短几个月内可以聚拢大约三千万两白银的资金,修建三条路其实还是很简单。
朱棣听到这个数字大为吃惊,想想也没什么不可能,三千万两白银,其实只需要发行两千万多枚银币就能赚到。
但杭州那边该怎么处理呢?
朱棣陷入挣扎,不处理吧,这么多人闹出来这么大的事,肯定不行,以后对朝廷的政策有什么不满,立刻就会闹事。
处理吧,几万人怎么处理?
现在连抓人都没办法抓。
朱高炽建议将这些人全部关押,以儆效尤,等到大家都害怕后,再宣布进行修路。
朱棣不敢同意这个办法,隔日早朝,此事被送上朝堂讨论。
果然不出朱高炽预料,有大臣请求朝廷禁止棉布的生产与销售。
“如今非但是杭州织工,江南地区很多农户的麻布卖不出去,因此损失惨重。”
但朱高炽绝对不可能让他们因此得逞,据理力争,告诉他们,棉布因此解决了大多数人穿衣的问题。
按照棉布的价格,一家人辛苦一个月左右,就能购买一匹。
而一匹棉布足够一家五口人做衣服。
因为现行的棉布比常规麻布要宽得多。
朱高炽采用对自己有利的论点,倒是让满朝文武大臣无话可说。
但这件事就是一体两面,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
他告诉大臣,如果棉布停止生产,同样涉及到数十万人的就业,这就是个难解的问题。
目前杭州的织工,还是有办法解决生计问题的。
那就是招募他们大规模修路!
三条路,大约需要几万人干上好几年,这足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