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在于2D转3D的效果很差,和用3D摄影机拍出来的镜头天差地别,一般是投资方为了圈钱才这么搞,也花不了多少钱。
毕干为什么要这么做?文艺片导演的坚持呢?
就在廖东以为毕干向资本妥协的时候,屏幕突然亮了一下,然后又变成黑屏,上面出现了一行字幕,“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是,当男主角戴上眼镜的时候,请你们也戴上。”
德彪西厅响起了一阵掌声,一种关注单元嘛,以先锋着称,观众就喜欢有个性,愿意搞点花活的导演。
廖东恍然,原来毕干是想在结构上做文章,有点意思。
看了一会儿,廖东就觉得不对劲了。
这哪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不还是《路边野餐》吗?
凯里的天气、漏水的房子、火车轨道、卡拉OK、镜子玻璃……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难道是《路边野餐》20万成本,毕干觉得太糙了,现在有钱了,想要来个升级版?
倒是有这种可能。
不过剧情还是一样无聊,当然,也没有多少人是来看剧情的,大家对毕干都有更高的期待。
然后就发现了很多对塔可夫斯基和墨镜王的致敬,阅片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观众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有那种发现了小彩蛋的雀跃感。
廖东倒是没这种感觉,他早就知道毕干是老塔的忠实粉丝,塔可夫斯基应该算是他的精神导师吧。
比如毕干的处子作《路边野餐》,其实就是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的原着小说名字。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多次出现的水草、轨道车和水杯被火车震落,同样来自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
还有落地的苹果、中空的废墟庭院、漏水的屋子、男女旋转……都是塔可夫斯基的经典桥段。
这些廖东都还能理解,他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汤维越看越像苏丽珍,黄角越看越像周慕云?
这哪是《路边野餐》的升级版,这是破产版的《花样年华》啊……
其实仔细看看,还能在电影里看到《郊游》《蓝丝绒》《牯岭街杀人事件》《蓝莓之夜》等等经典电影的经典镜头。
廖东突然觉得有些扫兴。
致敬自己的偶像,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很多导演都有这种操作,比如宁昊,比如杨青,但是他们两个人还算有节制,没有像毕干这样一股脑地都放出来。
这么多经典电影的桥段放在一起,剧情肯定不好看,有点像大杂烩,不能用文艺片不注重剧情就掩盖过去,还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男主角黄角走到一家破旧的电影院门口,戴上了眼镜。
这时电影黑屏,提示再次出现,观众想起了电影开头的字幕,纷纷拿出眼镜戴了起来。
廖东精神一振,他知道那个60分钟的长镜头要来了,他依然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