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摄影机根本没有这个功能,这不得重新研发?
还真让人家捣鼓出来了,诺兰、霍伊特·范·霍特玛和技术团队重建了IMAX摄影机中胶卷盒中的机械部件,并重构了电子元件,试验了一下,还真能支持进行正向和逆向的同时拍摄。
廖东人都傻了,诺兰真是一个实拍狂魔!
要是换成廖东自己当导演,他绝对用特效合成了,效果其实差不太多。
但是诺兰就坚持实拍,并且坚持去特效化,能不用特效的时候,就尽量不用特效。
比如诺兰在拍《黑暗骑士》的时候,还保留了650个特效镜头,《盗梦空间》有500个,到了《敦刻尔克》就只剩下了429个。
而《信条》,诺兰的分镜头脚本上的特效镜头堪堪过了350个,到时候肯定还要剪掉一些,有可能压到300以下。
真是个疯子!
可能这就是功利和纯粹的区别吧……
与这些准备相比,拍摄过程反而变得更容易了,毕竟开头的戏份不涉及正逆世界的设定,只是单纯的动作戏。
这对廖东来说没什么难度,诺兰唯一的要求就是动作戏连贯、流畅,同时要打得好看。
廖东也第一次和罗伯特·帕丁森演了几场对手戏,他很惊讶地发现,这个昔日的吸血鬼,演技竟然还不错,居然能接住廖东的戏,并且不落下风。
虽然廖东没有使出全力,但他这一拳也有好几十年功力……串台了,他毕竟是威尼斯影帝,就算是模式化的演技,一般小鲜肉也接不上。
没想到美国小鲜肉接上了,看来这几年罗伯特·帕丁森的文艺片没白拍,起码演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里就要吐槽一下国内的小鲜肉了,人家国外小鲜肉想要转型,都会去独立电影里面摸爬滚打几年。
罗伯特·帕丁森如此,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是如此。
可国内的小鲜肉呢?一边喊着要转型,一边还在拍烂片割韭菜,廖东不否认有演戏天才存在,可问题在于如果真是天才,也不用去当小鲜肉割韭菜了……
至于这帮小鲜肉为什么不愿意去拍文艺片,要降薪的,而且还耗费时间,耽误他们赚钱了。
所以他们转型不成功,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活该。
廖东和罗伯特·帕丁森刚拍出一点默契,就不得不转场去拍飞车的戏份,不知道制作人托马斯·海斯利普是怎么谈的,爱沙尼亚的有关部门居然同意诺兰封路拍摄的请求了,还给了三个星期的时间……
诺兰一边兴奋地安排戏份,一边找到了廖东和罗伯特·帕丁森,第一句话就非常震撼,“你会开车吗?要不要自己开车试试?”
廖东当时就懵逼了,“你说什么?让我们自己开车?在高速路上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