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祭祀完之后,再将塑像迁出。至于迁出以后,塑像摆放在哪,臣倒有一点想法。”
“哦,范师傅已有方略,还请速速道来。”
“陛下可命人将塑像迁至京师文庙,再下一道诏令,除京城文庙,任何地方的孔庙文庙,都不允许设立孔子塑像,只能设立木主牌位。”
“至于逾制问题,早在嘉靖年间,便已下令去其王号。及至大清立国,也从未加封孔子为王。故而依制,任何孔子像,皆不得使用冕毓和衮服。”
范文程的大概意思就是让孔庙的塑像成为特例,除此之外的任何孔子像,都不能逾制。
不过洪承畴有不同意见,或者说他赞同多铎的意见,他认为也应该毁去塑像。“陛下,臣窃以为曲阜孔庙塑像问题,绝不是孤例。既然朝廷要继续推行去像设主,又何必独留曲阜孔庙一处塑像。臣认为待到祭祀完成以后,便可下令各地毁去孔庙内塑像,改以木主代之。”
反正都是毁,何必又留下一个碍眼。还要花钱运至京师,钱烧的慌吗?不过是几个泥胎像,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重修完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四十年的时间,毁了也就毁了。
如今所有大臣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就等着福临这位皇帝来圣裁,于是福临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朕有此想法,也是觉得孔庙占地三百余亩,只用作祭祀之用,着实有些浪费。”
最主要的是曲阜孔家如今已经彻底破败,连祭祀都没人了。而福临身为皇帝,也不可能年年跑到曲阜来亲自祭祀。就算要祭祀,也只会在京城的文庙里。
若是现代社会,倒是可以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还能收一波门票钱。可如今在古代,交通不便是一回事,还有就是没有那么多人有外出旅游的闲情逸致。
不是谁都像徐霞客那样,有殷实的家底供他四处游玩。大多数的百姓,一年到头都只能围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打转。所以将曲阜孔庙改成旅游景点有点不妥,改为一所大学,才能真正的物尽其用。
福临准备将国子监,或者说太学,设在山东曲阜的孔庙之内。学子关心政事是好事,但是热衷于此,反而耽误了学业,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放在京师首善之地,天然就会吸引太学生们关注政事,喝了点马尿可能就会对朝政高谈阔论。被人一激,就有可能带着同学几个,跑去叩阙。高呼朝廷养士多少载,仗义死节在今日了。
放在曲阜刚好,远离京师,学子们才能更好的将精力放下学习上来。学校总归是做文化的地方,而不是参政议政之所。
太学放在曲阜还有一个好处,奎文阁内藏书冠绝天下,天然图书馆。或许藏于京师的八千余册永乐大典,也可以放到曲阜来,开放给学子阅读。
像永乐大典这样的鸿篇巨着,花费了前人无数的心血,到最后只能躺在文渊阁里,同样有些浪费。书嘛,刊录出来就是供人阅读的,读的人多了,知识也就得到了传播。
越想,福临越觉得该这么做,便说道:“朕有意将永乐大典正本藏于大成殿内,供太学生们阅读抄录,诸卿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