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各州府情况各不相同,数据难以搜集,所以就举例说明吧。
明朝成化至嘉靖间,全国生员大致在25万~35万之间,而同期全国乡试实际平均录取率大致为4%,全国各科乡试录取举人总数在1160~1190之间,则全国每科乡试应试人数应为余人,而科考的平均录取率则应在11.6%~8.3%之间;
明朝隆庆以后,生员大致在35万~50万之间,同期全国乡试实际平均录取率为3.1%,全国各科乡试录取举人总数在1190~1415之间,则全国每科乡试应试人数应在~余人之间,科考的平均录取率则应在11%~9%之间。
以上是明朝两个时期的科考,录取率约在10%左右。
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淘汰率,应该会有不少人前来辽东碰碰运气,只要有人在程世杰这边获得官职,那么读书人这个群体肯定会发生内部分裂。
程世杰摇摇头道:“那些只会读八股文的读书人,读书都读傻了,本帅要他们有何用?他们在中原当个官问题不大,可是在辽东,他们懂吗?”
“大帅,门下的意思是,您在开恩科的时候,可以加入算学,格物,大明读杂书的人不在少数!”
李信沉吟道:“恩科恩出于上,至于考什么内容,其实并不重要,当年太祖洪武皇帝以八股文取士,大明读书人只能穷其一生,钻研八股文,若大帅以算学、格物取士,将来精通庶务的人肯定会有很多!”
程世杰接受了李信的意见,决定开恩科取士,暂时定为取士三百人,给他们更大的希望,事实上,不仅仅辽东需要官员,大员、吕宋、苏门达腊那边也需要官员!
程世杰的动作非常快,辽东恩科筹备小组正式成立,程世杰决定请孙承宗作为辽东恩科的主考官,孙承宗有这个资历,也有这个名望,哪怕病中的徐光启,也要利用起来,李信和孙之澋负责协助。
在这件事很快就刊登在《辽东时报》、《辽东周报》、《辽东商报》的头版头条,程世杰准备在九月初六,在辽东举行恩科,取取三百名士子,近授予官职。程世杰以为此事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举国讨伐。
然而,事实上,这件事却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因为有人抢了程世杰的热度,程世杰被抢了头条。
就在程世杰准备在辽东开恩科取士的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可同样,皇太极称帝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
经过三辞三让,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外藩蒙古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
崇祯九年,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额仁达布散淖尔,设立天坛祭天,并且改额仁达布散淖尔为盛京天坛,然后“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追谥努尔哈赤为清太祖,他则自立为清太宗,这一年即为崇德元年。皇太有登基称帝了,当然不能忘了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皇太极着实给兄弟们来了一场封赏雨,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亲王!
其中代善被封为礼亲王,莽古尔泰虽然死了,还是被封为成亲王,他的儿子迈合礼为第二代成亲王。阿巴泰也被追封为恭亲王,多尔衮睿亲王,多铎豫亲王,阿济格英亲王,济尔哈朗郑亲王……蒙八旗、汉八旗的旗主同样全部封王,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些王跟满洲八旗那几位比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范文程被封为丞相,这倒有点儿故意跟明朝对着干的味道,你老朱杀了那么多功臣,不就是想将丞相这一限制皇权的庞然大物扫进垃圾堆吗?
现在我又把它给弄出来了,气死你!
皇太极在额仁达布散淖尔登基的消息仿佛一块撞入大海的巨大陨石,在京师一带激起千重骇浪。
京畿地区的百姓无不破口大骂:“那帮建奴真不知死,都让海国公打成这样了,还敢逆天称帝?等着吧,宁海军会狠狠的教训他们的!”
且不说海州大捷、八里湾大捷的余威犹在,关键是自天启元年被建奴夺去的沈阳,刚刚被宁海军拿下不过三个多月,前阵子宁海军送到京城的蒙古鞑子首级,堆成了小山,还犹在眼前,北京城的爷们实在想不出自己有任何怕建奴的理由!
他们普遍的看法都是:建奴吃了熊心豹子胆,骨头痒了,不收抢他们一顿是不行的了!
京畿百姓是如此,崇祯皇帝则是勃然大怒。天子的威严,岂能轻侮?
该死的建奴竟敢逆天称帝,真是欺人太甚!
在原本历史时空,崇祯皇帝对皇太极没有任何办法,他想打也没有实力,只能干生气。现在可不同了,他刚刚有挫败漠北四十万蒙古鞑子的余威,最气人的是建奴还是在大明国力渐渐复苏,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称帝,这不是找揍嘛!
在早朝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崇祯皇帝气得当场将一撂奏折扫得满天乱飞,浑身微微发抖,连声怒吼:“可恶!可恶!建奴欺人太甚!朕定要尽发精锐之师,将狗屁的盛京夷为平地,灭其九族,让他们为此付出代价!”
温体仁跪倒在地,声泪俱下:“陛下,建奴这是要逆天了啊!若不能尽快将其诛灭,鞑子起而效仿,大明的颜面也就荡然无存了,我等群臣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王应熊泪流满面,连连磕头:“陛下,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亘古如此,皇太极逆天称帝,改国号为清,摆明了是要取大明而代之啊!大明建国三百年,何曾有人敢如此放肆!建奴辱大明至此,都是臣等的错,臣等罪该万死啊!”
崇祯皇帝胸中怒火越发的炽烈,望向新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杨爱卿,伱怎么看?”
杨嗣昌取张凤翼而代之,当上兵部尚书没多久,屁股都还没坐热,但是已经显露出不俗的谋略心计,以至于崇祯皇帝有时都觉得这小子不错,让他代替张凤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皇帝垂询,杨嗣昌也不敢怠慢,出班启奏:“王次辅言之有理,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天下间有狼子野心之徒何其之多,皇太极称帝正好给了他们一次绝佳的机会!依微臣之见,宜尽发天雄军、宁海军、京营以及关宁军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建奴灭掉,一来杀鸡儆猴,扞卫大明尊严,二来也断了那些乱臣贼子的非份之想……事关社稷生死存亡,间不容发,宜早不宜迟,否则大批有狼子野心之徒前往盛京投靠皇太极,建奴实力大增,再想诛灭他们可就难了,请陛下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