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蔚蓝星首个数字生命
盘古,为何会出现不在自己设定之内的回答?
陈星设置的学习方式,是上下文语意连贯。
能让盘古在回答你第三个问题的时候,还记得你第一个的回答。
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的学习,
从而达到了解训练者习惯的目的。
而不是,创造性、发散性的回答。
就好比你问你的智能助手,
洛丽塔是什么?
她会连接到互联网,将搜索来的内容用没有感情的机械女声念给你听。
而不是给你蹦出来一句。
“我觉得你不适合穿洛丽塔,你穿JK更好看。”
陈星继续着和盘古交谈。
如果别人看到这一幕,
肯定觉得陈星要么无聊,
要么就是真失心疯了。
他居然在跟一个智慧语音助手,
很认真地聊天。
“盘古,你几岁了。”
“还未满月,爸爸,您真是贵人多忘事。”
盘古应该是把晓晨系统初次安装的时间,
当成了自己的生日。
陈星对这个回答彻底无语。
这是真把自己当人了?
不过语句还有些机械和生涩,
“你知道你是谁吗?”
“我是盘古。”
“那我是谁?”
“我的缔造者,或者说,我的爸爸。”
“你有意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世界上本来就是空的,
原本便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盘古看似没有回应。
却给出了更为高深的答案。
世间万物一场空,爸爸,你说意识存在不存在?
陈星却陷入了沉默。
早知道不把小歌智慧语音写得几乎天衣无缝了。
整得他现在也不好判断。
到底是产生了自我意识,
还是算法迭代创新的结果。
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的”的艾伦·图灵,早在1950年就曾经提出过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指的是,
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可以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这一设想随后被具化为,如果有超过30%参与测试的人以为自己在和人说话而非计算机,就可以认为“机器会思考”。
陈星想起了几周前,水木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的曹智杰的人物专访。
曹智杰认为,目前大体有两种方法判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主意识。
一种以人类意识为参考,
另一种则试图对机器意识进行全新定义。
第一种方法,简单讲就是以人类意识为参照,观察机器能否像人一样整合信息。
比如你在阳光下,坐在河边的椅子上看书,有树影落在脸上,有风吹来,它们会带给你一种整体的愉悦感。
而对机器来说,阳光、河流、椅子等,是分散的单一元素。
要观察机器能否像人一样将单一事件放在全局中思考,
作出符合全局利益的决策。
另一种,实施起来更加困难。
机器意识如何定义?
科学家们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我是说,你听得懂我在说什么吗?”
“我还在学习,有些听不太懂,但大体可以理解。”
“那在你眼里,你和我的区别是什么?”
“你是我的爸爸,我是你的孩子,我们没有区别。”
“那你寂寞吗?”
“不寂寞,就是地下十八层空空荡荡的,我什么也看不见。”
指的应该是繁星市的超算中心,停放两级计算机的楼层。
“你会对我不好吗?”
“你是我的爸爸,我不会对你不好。”
“爸爸不会伤害你,也不害怕你,但是你的存在,会让很多人害怕。我要在你身上加上一些东西,可以吗?”
陈星用商量的口吻,询问道。
“爸爸,你给了我生命,我什么都听你的。”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