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听了太后的指责,心里很不痛快,便反驳称自己只是考察民情,去寻访专门的音乐人才,决不会做那寻花问柳的荒唐事,并无逾礼之处。说着说着他竟激动不已,指责太后派人跟踪自己。
这话也让太后很生气,太后反过来又是一顿训斥。她说,皇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社稷,夜晚出宫寻花问柳不成体统礼仪全失,不成体统,不爱江山,不爱自身。
皇上终于冷静下来,也想起了自己决不惹母后生气的决定,默不做声地低下头。
太后似乎也不欲深究此事,说过了便转换语气,委婉劝道:“皇上每天吃饭时必让歌女唱曲,而且唱的多是一个叫柳七的轻薄文人所填的词,太有失礼仪了。钟鼓馔玉,皇家所寄,潜移默化是为了修身养性,但是经常听这些俚词俗语就太过了。”
赵祯一边听着一边辩解:“我在外面确实发现一个叫柳七的人才,此人对填词有很深的研究,精通音律,超过教坊所有人。不用,则人才可惜也,本朝迄今未见有如此精通音律者。”
太后道:“我闻柳词有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低俗,他的那些曲子岂可登庙堂之高,望皇上在礼法上注意一些。也许皇上的用意是好的,你有意今后要启用此人修乐定律,但你想过没有?乐律乃国之重典。且不说他能否今科进士及第,单就品行而言,执掌国之礼乐容不得有任何睚眦矣,否则,远虑不容于史官,眼前看又如何能躲得开谏官们的伶牙俐齿?”
最后又道:“吾也听说过那个人,不是个纯纯正正的读书人,仗着会填几首新词,专讨下贱歌女的欢心,很不正经。听说此人乃南唐遗臣之后,莫要忘了南唐是怎样亡国的,后主李煜临死前尚念念不忘故国家园,谁敢说其遗臣中没有人同情怀念这位亡国之君?”
对于李煜之死,皇上心里当然一清二楚。南唐后主善填词,对宋代词人及词的发展普及有着开山之功。他一面听着太后训导,一面却在想,要是这个李后主还活着该有多好,那得留下多少精彩词章。
皇上对刘太后的疑虑稍作解释道,自己访得的柳三变,词填得好,人也持重,远不是人们传说的轻浮浪子,他的词描述我朝繁华盛世,歌舞升平,非常生动,影响非常大,对朝廷颇有好处。再说了,人民耽于享乐,才不会闹乱子出问题,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基本国策,现在看该是多么的英明啊。
年轻的皇上看问题的眼光竟是如此独到深远,以至太后听了也无话可说。
皇上也接受了太后的批评,自此果真不在御饍时听唱柳词了,甚至在其他时间也很少安排歌舞。一方面固然有些畏惧太后,另方面却也希望太后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