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变革,第一步是推行郡县。
现在来看的话,还是比较顺利的,除了偏远的蛮夷之地外,各地都已经推进了多半,推进层级是由郡到县,先划定郡,制定郡守、郡尉,然后由各郡守、郡尉推进各自治下县制的变革,整个郡县制的推进由令尹昭阳总揽全局。
封君这一郡县推行的绊脚石,被暂时绕了过去。楚国的封君封地多数超过一县,所有封君的土地都被重新划分到某一个郡中,虽然封君治下的县也由中央政府派遣了县尹,但是县尹以下的其他官吏却都是从本县内挑选的,而这些官吏却几乎都是封君的心腹,所以这些县的县尹基本上也没有多大的权力,只起一个监督的作用。
等郡县制推行完成,再过个三五年稳定下来之后,熊槐便打算对封君们动手了。体制改革阻力很大,有很多未知的风险,熊槐不敢让步子迈地太大。
军事与经济层面的改革相对容易一些。
楚国北部边境与秦、魏、韩、齐、越接壤,东边有越国,以便有巴、蜀,南有蛮夷,可谓是四面皆敌,熊槐借鉴后世经验,将楚国划分了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除却中部战区是为了拱卫都城,其余四个战区都有自己的防区以及对外作战的目标。
东部战区主要针对越国、齐国,北部战区主要负责防卫北境与秦、魏、韩的边境,两个战区相互协防齐国;西部战区主要目标是巴、蜀、秦,西、北两个战区相互协防秦国,东、北、西三大战区的作战任务最重。
按照之前的规划,五大战区兵额上限为二十万,当然以现在的国力来说不可能承载的了,所以初步的规划是各大战区维持五万左右的常备军,采用的军制是以全民征兵为主,募兵为辅。也就是常备军以募兵为主,主要募兵对象是贵族子弟,各郡每年组织郡内平民训练,战时全民征兵的对象便是这些郡县的预备役兵。
另外,在北部战区和西部战区还有一部分的屯田兵,主要是收拢各国逃荒而来的流民以及当地一些生活困苦的农民、奴隶。尤其是北境,奴隶平民化的进程最为快速,虽然不彻底,却也比其他地方好得多。
熊槐已经全面废除了战车这种落后的兵种,制定了以步卒为主的主力兵种,这也是各大战国的趋势。除此之外,熊槐还打算建造一支三千人左右的具装甲骑,以及五万轻骑兵,并在军内推行胡服骑射。当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胡服骑射”这个说法,以后也不会提。
打仗打得是国力,若是没有足够的财富与粮食,便没有锋利的武器、强大的战力以及长时间持续作战的能力。
经济层面的变法便是提升国力最重要的手段。秦国的商鞅变法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起强大的国力,实则是取之于民,所以秦国人生活十分困苦,远远不及六国人过得滋润。熊槐不不希望通过盘剥本国人民这种不人道的方式来充实国力。
熊槐希望通过扩大商业、提升商贾地位的方式来凝聚财富,凝聚的不仅仅是本国的财富,熊槐的眼光早已经着眼于天下战国。在他的商业计划中,凝聚天下财富的第一步是纸与印刷术!
当各国还在使用刻刀一笔一划地向竹简上刻字的时候,楚国已经开始在纸上书写、印刷。纸与印刷术的名声已经慢慢传到了列国,已经有许多各国贵族向楚国商人打听纸与雕版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