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慑归震慑,它却是一把双刃剑。虽确实震慑了魏国上下,却也提醒了齐国,提醒了世人,襄陵在手,楚国随时都有能力灭掉魏国。
魏国与秦国、楚国不同。秦是西戎之国,楚是南蛮之地,向来为中原文化所排斥。数百年来秦国执意东出,很大程度上为的也是融入中原文明,而楚国北上未尝不是抱着这样的念头。
魏国历来是中原文化的集中地,代表着华夏正朔。灭魏意味着楚国与中原文明不再是兼容并蓄的关系,双方将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不死不休。关东各国必起而群攻之,届时楚国势必成为第二个秦国。
这却不是楚国人乐见的,起码在吞并巴蜀,灭掉秦国,使此三地能为楚国所用之前,楚国还不想完全与中原各国翻脸。
虽停止继续进攻,楚军却也没有退兵。像一把悬在大梁人脖颈上的一把刀。
昭阳在等魏国屈服。只有魏国屈服,楚国才能挣回面子,他才会退兵到襄陵。
至于让出襄陵?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老魏王薨的震撼消息。
就在三天前,魏王还在为楚军咄咄逼人的军势愁得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白天睡不醒。那时候,出使秦国索要河西之地的张若回来了。
魏王连夜召见张若。
昏暗的灯光下,张若面色有些苍白,魏嗣脸色黝黑。
侍女架着魏王进来,一瞅见张若便急问:“可要回来了?”
张若匍匐在地,高声道:“大王,张仪欺人!秦人不讲信义!”
魏王闻言面色骤变,脸上的褶子开始翻滚,他咆哮道:“没要回来?!”
魏嗣被魏王这一吼,吓得一哆嗦,忙也伏下身去,替张若辩解道:“父王,实在是那张仪不讲信义,张若去到秦国后,起初张仪以堕马受伤为由避而不见,半月之后方才接见。张若向其索要河西之地,张仪那厮竟矢口否认魏与楚断交,秦便送还河西之地一事。张若质问张仪,张仪却让其拿出凭证。这...这张仪当真无耻之尤,当初他亦未曾留下凭证,现在让张若向谁去要?”
魏嗣虽然句句不离张仪,却也在为张若开脱,因为当初是魏王答应了张仪,却又未向张仪索要凭证。
果然,魏王闻言脸色愠红,指着魏嗣骂道:“混帐!你是在指责寡人做事糊涂吗?”
魏嗣一慌,低头道:“儿臣不敢。”
魏王胸口急剧起伏着,怒火滔天,悔意不绝。
他恨张仪言而无信,他是那么的信任张仪,换来的却是张仪的戏耍。别事还则罢了,张仪戏耍的是他后半生的执念。
他悔不该不听公孙衍之言,以至于公孙衍出走韩国。倘若他肯听公孙衍之言,与楚国联手伐秦,虽有折损,却是可以预见能够慢慢夺回河西之地;若他肯听公孙衍之言,怎会与楚国断交,楚国又怎会出兵伐魏?
一念之差,事态发展竟然相差如此之巨大!
魏王仰天长叹:“何以至此!奇耻大辱!魏莹愧见祖宗!哇!”
魏王喷出一口鲜血,大叫而亡。
受骗的耻辱,被楚军攻至几近国都的耻辱,让魏莹这个纵横战国数十载,也曾风光无限的一国之君,在他风烛残年的岁月里,终成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