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庞大的弯弯和东南亚市场支撑了香港电影的繁荣,为他带来了资本、人才和题材的百花齐放。
比如陈克辛来自泰国、徐可来自越南、杨紫穷来自马来西亚、林美女、小倩来自台湾,大岛由加力来自日本。
更有大量资本比如说台湾的资本来香港投资电影。
可以说没有海外市场的电影消费,就不会有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东南亚的电影市场上,香港电影曾经占有很大的份额,甚至与美国片并肩而立。
但他们仍然沉溺于这种繁荣中,而不知道在同一时代,美国电影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自我改造,涅盘重生了。
1997年,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掀起滔天巨浪,创下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而香港市场上的华语片冠军——程龙的《一个好人》票房开始低于前一年,只有4500万元。
这一次的失败,并不是偶然,此后香港的本土电影票房开始日趋走低,但是香港的电影市场规模实际上并没有缩小,只是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一年,恰好是香港回归的一年,于是很多不负责任的香港人就把大陆当成了替罪羊。
在1997年以后,香港电影在海外市场上开始节节败退,本土市场失守,1999年开始票房冠军线几乎都徘徊在3000万元线左右。
香港电影还是那些香港电影,草根喜剧片、功夫武侠片、热血英雄片,明星还是老三张,新生代的郑伊建、刘天王、梁影帝似乎总是欠了一点火候。
是新生代明星的演技不如前辈吗?是香港电影的制作技术退步了吗?是广电X局开始插手香港本土电影的制作了吗?
通通都不是的,只是老三样不再受到市场的欢迎了。
毕竟看了几十年,观众们早看腻了这些电影花样,开始追捧美国特效大片了美国电影到底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美国的电影发展史吧。
在好莱坞早期的默片时代,喜剧片最早获得成功,通过表演方式的夸张、异类,塑造了一种与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视觉享受。观众很喜欢,于是喜剧片大量诞生,卓别林成为这个时代的喜剧之王。
在动画片电影的时代,动画片一出现,很快就统治了银幕,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灰姑娘、小飞侠、小姐与流氓,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片几乎每一部都成了传世的经典。
在这18年的时间里,迪士尼的动画片虽然不是每年都有,但是只要一出来,就基本上稳坐票房冠军,其受到市场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的类型片。
动画片的诞生,可以说是现代电影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幻想题材电影相对于真实社会题材电影,更能满足观众的口味,得幻想片者得天下。
然后是史诗大片的时代,十诫、宾虚、埃及艳后,三大希腊罗马史诗,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记忆。
史诗片,本质上也是一种幻想片题材,但是高成本的制作费用,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使得史诗片很快就走不下去了。
好莱坞进入了歌舞片的时代,因为大投资的大片衰落,爱情片、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黑帮片、恐怖片、灾难片纷纷出笼,探索革新类型片模式。
音乐之声、毕业生、教父,驱魔人,是这个时代的四大经典作品。在这些新商业片类型中,歌舞片获得了相对更大的成功,11年的票房冠军有4年被歌舞片夺得。
其中巨著《音乐之声》就影响深远。
在歌舞片过后道具科幻片开始兴起。通过逼真制作的道具,引人入胜的科幻世界传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各以三部作品领衔票房冠军榜,将电影带入了科幻片的第一次黄金时代。
《星球大战》和《外星人ET》是这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尤其是《星球大战》,对美国电影史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第一部星球大战的全球票房7.9亿美元,比上一年的票房冠军洛奇的2.2亿美元,竟然达到了3.6倍。
见钱眼开的美国电影人从此开始卯足了劲,大量制作科幻片,不把观众的钱袋子掏空决不罢休。偏偏观众就是喜好这一口,于是一直吃了六年,直到完全倒了胃口。
那时候,天天在电影院都能看到外星人,就像我们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格格皇上等清宫剧以及后来的抗日剧一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