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秦沙河不愿意谈,侯楚也借着吃红薯的借口思考了起来。
其实有见过女方家长的适婚男青年都知道,不管是什么时候,很多女方家长都会考验一下第一次上门的男生。
有的灌酒,有的是话语考验,从心理学上说就是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这也是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另外一种爱护。
吃完红薯,侯楚又道:
“其实我刚才也说了,我呢户口是昌平的,现在还不是四九城户口的,所以没粮本,现在又在四九城上班,户口的问题还在想办法解决,房子的话是有的,现在在修门窗和地板。”
回话的秦京茹母亲:
“你家里情况怎么样,家里也没有父母,现在过的会不会很艰难,还抽这么好的烟,这不浪费钱吗。”
“我还有个手艺是做席面,年前已经做了两次了。
钱和各种干货主家也给了不少,就自行车上的干货,就是城郊卡车配件厂给的,等会带点干货回家尝尝,也不算啥好东西,只是尝个新鲜。”
“这怎么好意思.....你的事情不会违反规定吧,是不是雇工?”
“孩子他娘,男人在外面的事情你不要管,既然做了,就是有分寸的,你好好操持好家庭就是了......小侯,我刚才听京茹他姐说,你年龄也还要个1年才能结婚,你是怎么看的?”
“我呢是这样想的,现在国家也不是号召自由恋爱嘛,您刚才也说了村里喇叭有播对不对?
我年龄也还没到,这段时间就相互了解一下性格,也算是个相互选择,要是真不合适,好聚好散说不定还能做朋友。”
秦沙河吸了一口烟,思索了一会,看了一眼把头埋在桌子下面红耳赤的秦京茹,说道:
“京茹,你觉得怎么样。”
“我听家里安.....安排”
侯楚听到这里,知道有戏,这时代的婚姻就是如此,秦京茹家和六十-九十年代的农村家庭一样,如果有“城里”对象,还真的挑不起来,刚才自己说的“双向选择”说法在这个时代算是很前卫了,
“小侯,你带京茹去村里走走吧....我和孩子他娘在她表姐家喝点水。”
侯楚知道秦沙河是想找秦淮茹了解自己的情况,很利索回复道:
“好,您放心,我就简单和她村里简单逛一会,马上回来。”
还有一章在审核中,无语了
其实可以写在正文,还是写在了后面,不想浪费各位读者的钱、
就是男女之间还没确定要结婚。男的第一次上门的情况、
女方的父亲一定会想办法难为一下的,要么灌酒,要么话里言间云里雾里不松口考验男生的定力和耐心,有的甚至会考验好几次。
也是为了凸出女生的珍贵,算得上是老父亲对女儿最后的“保护”
(我见过上门五六次才让别人认可的)
完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