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音乐颁奖
音乐作为娱乐产业的三驾马车之一,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自打入主TVB之后,赵方林就开始筹划,对TVB已经形成影响力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进行改革。
“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创办时间,虽然晚于“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但是背靠TVB,影响力已经超越后者。
但是,原时空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目光十分局限,看不到华语歌坛发展的大势,始终把评奖范围,局限在粤语歌的范畴。
“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好歹也把国语歌纳入到了评奖范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却始终如故。
导致华语歌坛发展到90年代末,“十大天王”时代结束,粤语歌的影响力减弱,华语歌坛的中心从港岛,转移到了宝岛。
宝岛的“金曲奖”,取代“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和“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成为华语歌坛最重要的音乐奖项。
粤语歌虽然是华语歌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终究是地处一隅的方言。
80、90年代,能够撑起华语歌坛的大半壁江山,除了这个时期,粤语歌坛巨星云集,经典频出,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是港岛的经济地位使然。
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港岛的经济地位逐渐降低,粤语歌坛又在辉煌了二十多年之后,人才出现断层,不复当年风采。
这是粤语歌落寞的深层次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的音乐市场,虽然受到盗版的侵袭,出唱片挣不到钱,可是十几亿的庞大市场,却仍然能决定音乐市场的走向。
相比起粤语歌,自然还是言语相通的国语歌,更容易在内地流行。
80、90年代的内地音乐市场,只能被动接受港岛歌坛的影响;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内地歌迷有了自主选择权,语言相通的宝岛歌手,就取代港岛的粤语歌,更容易在内地流行。
粤语歌的市场,后来只剩下港岛以及粤省地区。
赵方林虽然不了解那些深层次的原因,但却知道,如果他不施加影响,港岛歌坛的走向,必会重蹈原时空的覆辙。
为了避免出现那样的局面,赵方林其实早就有所应对。
之前在亚视的时候,就力主改版亚视中文台,采取国语播报。
入主TVB之后,也把原本英语播报的明珠台,改为国语播报,目的之一,就是扩大TVB在华人中的影响力。
暂且不说TVB尚不能全面进入的内地市场,单说宝岛、东南亚各地,说国语的华人数量,也要比说粤语的港岛本土人口多出数倍。
国语节目的受众人数,天然要比粤语节目多。
没上星的翡翠台,和亚视本港台,主要服务港岛本土,依然延续粤语播报。
目的是服务全球华人的明珠台,和亚视中文台,采用国语播报,是必由之路。
就像地方语言,主要也是粤语的粤省电视台、鹏城卫视,节目播报的语言,也得选择普通话一样。
已经上星的鹏城卫视,和目标同样是上星的粤省电视台,面向的全国观众,播报语言必须是官方规定的普通话。
只要服务本地的地方频道,可以采用粤语播报。
TVB和亚视,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开启国语频道,是必然的选择。
港岛歌坛,想要持续发展,打破语言限制,主动接纳国语歌,也是必须要做的。
所以,入主TVB之后,赵方林便首先对翡翠台的王牌音乐节目“劲歌金曲”,进行改版,评选歌曲,不再仅限于粤语歌,把国语歌,也纳入到评选范围。
同时对“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的奖项设置,进行调整,同样放开对国语歌曲的限制。
在此之前,“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为了迎合市场变化,专门设置了“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奖”。
而1992年度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除了“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奖”,最重要的“十大劲歌金曲”,也放出了3个名额,给国语歌曲。
同时在作曲、作词、歌曲监制、唱片监制等专业奖项上,分设粤语类和国语类。
扩大对国语歌曲的评选范畴。
赵方林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打造成为华语歌坛,最重要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音乐颁奖礼。
如果可能,赵方林还想对金像奖施加影响,解除金像奖对参选电影的地域限制。
港岛金像奖,对参选电影的地域,进行了严格限制,必须是港岛电影,或者相当比例的电影主创,是港岛电影行业的人员,才有资格参选。
和港岛歌坛一样,受诸多因素影响,港岛金像奖,是华语电影圈,最重要的电影奖项。
但是随着港岛经济地位的下降,内地电影行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复兴,逐渐成为华语电影的主体市场,仍然抱残守缺的港岛金像奖,逐渐沦为港岛影坛的自娱自乐,影响力逐年下降。
电视、电影、音乐,是娱乐产业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