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评选的新一届港岛富豪榜,700亿港币的身家,能够排到第三位。
仅次于现在的港岛首富李老,和长江实业的李超人。
现在,赵方林名下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8家,其中在港股上市的有6家,在A股上市的有一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一家。
业务覆盖娱乐、地产、科技、体育等多个行业。
娱乐股涵盖的TVB、华星唱片、邵氏电影,这一年的股价,都比较稳定,随着港股大盘上涨,小有涨幅。
TVB的市值,来到了230亿港币。
华星唱片的市值,来到了95亿港币,即将突破百亿大关。
邵氏电影的市值,也超过了90亿港币,依然是港岛影坛四巨头中市值最高的。
万林游戏,在港股中,也被纳入娱乐股的范畴,市值是赵方林名下上市公司中最高的,已经达到了450亿港币。
青鸟科技的市值是190亿港币。
鸿鹄科技在港股市场上的市值,是310亿港币,在A股市场的市值,是130亿。
伦敦制作公司的市值,稳定在发行价的5亿英镑左右,是赵方林手中上市公司中,市值最低的一家。
赵方林掌握的这么多上市公司股票,都是长期持有,从来没有套现过。
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都非常好,每年单是股东分红,就能给赵方林带来超过10亿的收益。
其中,青鸟科技、鸿鹄科技、万林游戏的分红力度,都不算大,大部分的利润,都投入到公司持续发展上了。
除了这些摆在明面的上市公司,赵方林手中,还掌握着资金池已经达到70亿港币的龙辉基金。
另外在美股市场,还拥有价值超过8亿美刀的股票。
此外,设在港岛的蜡嘴雀电子科技,虽然没有上市,甚至没有盈利,却已经成为港岛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了300亿港币,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之中。
蜡嘴雀电子科技现在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供应鸿鹄科技、青鸟科技的视频解码芯片。
蜡嘴雀电子科技生产的视频解码芯片,已经占据了整个VCD影碟机市场的60%的市场份额,1996年的销售额,达到了50亿港币。
1996年,VCD影碟机的销量,迎来大爆发。
华国内地销量,超过了800万台,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销量加起来也有200万台。
在售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VCD影碟机的市场规模,依然在1996年,达到了250亿。
鸿鹄科技、青鸟科技加起来,占据华国内地50%的市场份额,在华国之外,市场份额更是高达65%,总销量达到了530万台,总销售额超过130亿。
其中光是用于在蜡嘴雀电子科技,采购视频解码芯片的费用,就高达40亿!
在视频解码芯片占据成本大头的情况下,鸿鹄科技、青鸟科技的利润率,只有30%。
130亿的总销售额,利润只有40亿左右。
再扣掉25%的企业所得税,净利润只剩下30亿。
正是有这样的利润率,才能支撑起鸿鹄科技、青鸟科技加起来600多亿的市值。
蜡嘴雀电子科技,在视频解码芯片上,虽然有50亿的销售额,因为提前买下了视频解码芯片的核心技术版权,所以在这上面的利润率很高,能达到60%。
但是,蜡嘴雀电子科技,除了持续研发功能更强的视频解码芯片之外,还在MP3音乐解码芯片、手机芯片、电脑芯片上,投入重金,进行研发。
所以,在视频解码芯片上赚到的30亿利润,被花的鸟干毛净,还有几个亿的缺口,需要赵方林额外投入。
简而言之,蜡嘴雀电子科技,虽然是港岛估值最高的高科技企业,估值达到了300亿港币,但是赵方林不仅没有在它身上赚到钱,前前后后已经投入了几十亿资金,并且还要继续赔本赚吆喝。
好在,蜡嘴雀电子科技,整合了港岛大学、港岛科技大学、鹏城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芯片的研发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让赵方林能够下定决心,持续投入下去,静等开花结果的一天。
赵方林虽然没有公开宣传,但是芯片行业的业内人士,大都知道他和蜡嘴雀电子科技的关系。
只是,在赵方林的要求下,他的身家统计,暂时不把蜡嘴雀电子科技计算在内。
如果把蜡嘴雀电子科技的估值,计算进赵方林的身家,他的身家将达到1000亿港币!
能够和李老,竞争一下港岛首富,乃至华人首富的头衔了。
港岛富豪榜,会在每年的年初公布,统计的上一年年底之前,港岛富豪们的身家。
赵方林要吃些亏。
因为,他名下上市公司,会在1997年的1月底,才会相继公布1996年第四季度的财报。
有鉴于赵方林名下上市公司,1996年的业绩,都非常出色,第四季度财报披露之后,股价都会提升一波。
财富到了赵方林这个境地,股价提升1%,身家就能随之增长几亿、十几亿。
赵方林现在的身家,和李超人已经差不多,随时能够超过他。
距离李老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主要靠房地产的李老,财富增长速度,远比不上主要靠科技企业的赵方林。
时间来到1997年。
港岛经历过前几年的动荡,暗潮涌动,进入到1997年,距离回归只剩下半年,一切已经无可改变,想走的已经走干净,留下的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都接受了现实。
港岛娱乐圈,从来都是积极靠拢内地的先锋。
就算是大哥成这样已经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国际巨星,也倾向内地。
1997年的港岛娱乐圈,仍然是从亚视的跨年演唱会开始。
赵方林为亚视创造的这个节目,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亚视每年一度的盛事。
亚视这两年,在和TVB的竞争中,虽然被TVB翻身成功,市值被TVB甩开了几个身位,但是凭借中文台,仍然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里最大的华语电视媒体之一。
这几年,正是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地电视市场,开放程度要超过电影行业。
亚视在自制剧、娱乐节目上,产能产量虽然比不上TVB,但是仍然领先内地,出品的电视剧,在内地拥有广阔的市场。
赵方林在亚视那两年,就是靠着从内地采购电视剧,才在亚视站稳脚跟。
现在形势逆转,亚视要靠着向内地外销电视剧,才能维持业绩良好运转。
亚视现在的收支状况,每年还能够维持1亿港币的盈利。
亚视销往内地的电视剧,一年能够带来1个多亿的收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亚视维持盈利,多亏了销往内地的电视剧。
林剑月执掌亚视之初,雄心很大,想要把亚视打造成为一个娱乐帝国。
这些年,他在亚视身上,花费了许多精力,为亚视开辟了多种产业,在亚视旗下,开设了唱片公司、电影公司,还扩大了亚视艺员训练班的规模,增加艺人方面的储备。
动作频频,效果却寥寥无几。
反应在市值上,就是亚视的市值,在赵方林的治下,推高到150亿港币以上,现在四五年过去,市值几经反复,只缓慢增长到了170亿港币左右。
不仅被TVB反超,还被拉开了50亿港币的差距。
林剑月作为港岛的着名二代,能力在二代中算是佼佼者,但是和年龄比他还小几岁的赵方林相比,就差得远了。
林剑月靠着经营亚视,获得了林老爷子的认可,这几年,也在承接家族产业,身家也有几十亿港币了。
五六年前,赵方林还是林剑月身边的喽啰。
现在,二人的形势已经逆转,赵方林已经不再被拿来和林剑月相比,而是能和林老爷子并驾齐驱,能够影响港岛未来发展的大人物了。
业内也有一个公司,亚视这几年,能够维持,靠的主要还是赵方林的遗泽!
亚视的股价支撑,靠的主要还是赵方林当初的规划!
林剑月这些做的,只是修修补补,还都是小修小补。
哪一次动作大了,亚视的股价就要跌一波,倒逼林剑月不敢轻举妄动。
每年的年初,都是港岛娱乐圈的颁奖季。
1月2月,港岛歌坛,会举行多场颁奖典礼。
港岛影坛最重要的颁奖典礼——金像奖,会在每年的4月份举行。
歌坛方面,先举行的,是港岛商业电台主办的“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然后是港岛电台主办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
原本还有一个TVB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却在赵方林的影响下,改革成为“华语劲歌金曲奖”,不再局限于港岛歌坛,而是面向整个华语歌坛。
1996年的华语歌坛,男歌手方面,依然是四大天王的天下,不过宝岛歌手,也开始崛起。
宝岛唱片市场,现在已经超越港岛,成为华语歌坛最重要的音乐市场。
内地虽然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但是受限于经济发展,市场规模还不如宝岛、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