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竟和王浩是杀父之仇。
不信王浩这点很正常。
他的顾虑李邦华和解学龙也知道。
于是便回去和王浩简要地说了一下。
王浩一听就笑了。
区区杀父之仇又如何?
能得到刘汝谔的效忠和整个龙泉县。
什么杀父之仇,杀全家也能谅解!
李邦华和解学龙,在听到王浩丝毫不介意后,纷纷夸赞王浩胸怀广大。
并迅速带着这个好消息去找刘汝谔。
张氏虽有不甘,但是自己儿子都愿意谅解,她也不好说什么。
只是一定要寻回王霸强的尸体。
带着这个条件,王浩这次亲自领兵,带着李邦华和解学龙回到了龙泉县城。
龙泉城外,刘汝谔看着城外的大军,以为王浩要攻城,立刻召集乡勇。
李邦华和解学龙站出来,在此被篮筐吊上去。
“你们什么意思?”
刘汝谔质问道。
李邦华答道:
“来接手县城啊,那五百士卒是用来驻守城墙的,还有那些书吏也是来补充县衙的。”
刘汝谔讥讽道:
“怕不是来架空鄙人的。”
解学龙劝说道:
“是不是架空,士雅兄开城便知,我主说话算数,况且,士雅兄不是一直抱怨县衙官吏不听你的吗。
士雅兄既然答应投靠,我主也不在意你曾经过失,还亲口承认赦免你和他的杀父之仇,士雅兄还戒备什么?我军若是想要攻城,凭你的兵力和粮食储备,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刘汝谔默然不语。
李邦华开口:
“士雅兄切开门吧,对了,先前交代给你的事,安排了吗?”
刘汝谔点点头:
“王霸强的尸骨,我也派人挖出来,用棺椁盛放了。”
“那就没问题了,开城吧!”
怀着忐忑的心情,龙泉县的大门被打开了。
城门大开后,王浩带着士兵进城,刘汝谔带着城中的士绅大族和县衙的官吏出面迎接。
人人都知道这孤城守不住。
既然知县带头,那么投降的丝毫没有阻力,不要脸的甚至直接跪下迎接,要脸的就站着鞠躬作揖。
莫静然也在人群中,他倒是毫无心理负担,毕竟是自己准女婿进城了。
而且这时候诏安文书多半已经在路上了,因此他也不急。
打算等会找王浩让他女儿回来,并让王浩提前下聘礼和婚书。
准备先把事情给操办起来,等诏安文书一到,就风风光光地吧女儿嫁出去。
“恭迎梁王!”
士绅齐声喊道。
刘汝谔在人群中央弯腰作揖。
王浩连忙跨步过去,一把扶起刘汝谔的胳膊:
“士雅先生不必多礼,先生能够投靠,吾又得一卧龙也,这是我赠与先生的诗。”
说着,王浩让人把自己写的诗词拿给刘汝谔看。
“鬃飞如振羽,蹄踏跃如龙。
地北天南去,人世不闻踪。”
很简单的一首诗,写马的。
在这里的理解,就是把刘汝谔比成了千里马。
其实王浩也不会作诗,都是抄的。
刘汝谔却很感动。
诗怎么样权且不说,至少王浩对他看重的态度是真的。
刘汝谔很满意。
于是他便对王浩说道:
“主公赐诗,吾定当全力辅佐。”
说罢他示意王浩附耳跟前,轻声说道:
“主公,我想向您借一百兵。”
王浩很是惊奇,忙问道:
“为何?”
刘汝谔从嘴里恶狠狠的挤出两个字:“抄家!”
“谁的家?”
“本县县丞和主薄!”
刘汝谔担心王浩不知,便解释道:
“主公有所不知,本县主播王思成和县丞卢修生,皆是本地大族出身,那王思成还和主公祖上是一脉的,算是个远方亲戚。
他们二人在这龙泉县鱼肉百姓,十分害民,县衙官吏,多是他们的人,豢养的泼皮无赖充当打手,这县衙除了前任典吏留下来的衙役以外,都不能用!
我原本是连着除掉这些人的,可惜因为一些变故,只拿下了危害最大的陈书户。”
这个变故自然是王浩了。
刘汝谔因为王浩连续吃瘪,没法立威,自然无法震慑这些有大族撑腰的县衙官吏。
但现在,反贼进城,你背后的大族,能跟知县讲道理,还能跟反贼将道理吗?
听了刘汝谔的话,王浩二话不说,便派遣给了刘汝谔二百民士兵,准备去拿下二人后抄家灭族。
正好在城外分田时因为士绅大多很识时务,没有怎么杀人立威。
现在就拿着俩人的家族图了示威。
得到王浩的许可,刘汝谔的嘴角微微裂开。
他二话不说,便点齐了二百号人,分头往城内王家和卢家赶去。
王浩此次带来的,都是正兵,按嘉靖年间的营哨制,重新进行拣选编练。
五人一伍,二伍一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
目前有三个总兵,分别是胡一刀,李来顺和马大奎。
不过兵力配置上其实已经远超过了总了。
基本上各个总队下面都多出了两三个哨队。
毕竟正兵总兵力有一千六百人。
新加入的农兵则更多,足有四千多人。
军饷还是老规矩,农兵五钱银子,闲事练兵,忙时务农。
大梁正兵都是从原本的农兵升上来的。
也有是俘虏的大明良家子和乡勇家丁。
也是因为想吃这份军饷以及想要王浩打到他们老家时分田才吃这碗饭的。
正兵待遇比农兵要好,月饷是一两银子。
暂时是这样,今后可能会调整。
王浩不会傻缺到搞什么高薪养兵。
他可那么多钱霍霍。
(九十八章解封了,错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为了过审真的是绞尽脑汁,封的理由是真离谱,别的书都有分田,咋我写就被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