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田有年来了兴趣:“你是哪里的千总官,难道不知道守土有责,竟敢私自擅离驻地。”
张有田只好为自己辩解道:“大人,小的是江西巡抚解学龙解大人麾下的兵丁,蒙受大人恩裳,得了这个千总官位。
但是在半个月前,巡抚大人去讨伐那龙泉反贼王浩,小的亦是龙泉人,于是巡抚大人命小人带一队士兵去翻山偷袭,结果在半途中了反贼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小的在山里迷了路,转了好几天才出得大山,但是小的出来后才知道,巡抚大人他老人家已经败了,反贼现在正在到处追杀零散的官军。
小的怕被反贼拿去受辱,更不想投贼,于是就想悄悄的离开。
就这样俺一路逃,一直逃到萍乡,又被这位兄弟抓到这里了。”
张有田说的话半真半假,他确实是解学龙任命的没错,也确实带队偷袭王浩了。
但剩下的就是故意隐瞒和篡改了。
这厮在路上走的慢,比不得朝廷的驿站和百姓之间的消息传播速度。
所以他在路上就听说了解学龙兵败的消息。
知道消息的时候他还在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
提前逃离了明军的阵营。
但是田有年显然不知道,对于张有田的话,他显然是信了个八分。
田有年觉得,就算张有田说的有那么些出入,但也八九不离十了
于是,他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张有田回答到:“小的名叫张有田,龙泉佃户出身,俺包袱里有俺的官牌,请大人明鉴。”
田有年派人去验了他的官牌,发现确实如同张有田所说。
而张有田说,他是从龙泉王浩那个反贼那里逃出来的。
而王浩的大名,田有年早已听说过。
于是田有年就寻思,这人毕竟是从龙泉反贼王浩那里来,那么他势必清楚王浩那里的情况。
既然这样,那么自己和为何不询问一下龙泉哪里的情况。
万一新任的江西巡抚下令,让他一起去打龙泉反贼王浩,那么自己也好早有准备。
于是,田有年问道:“你可知道那反贼王浩的情况?”
张有田闻声,浑身一震。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上次被这么问的时候,还是在被解学龙这么问。
然后自己就被封了个千总官。
这次被袁州知府这么问,那么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于是张有田一五一十的将自己在龙泉知道的情况全部告诉了田有年。
这第一手现场资料显然比朝廷的邸报更可信。
田有年初听不以为意,以为王浩就是一个厉害一点的反贼。
但是随着张有田的深入讲解,田有年的眉头不由得紧皱了起来。
在听完张有田的讲述后,田有年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反贼。
那龙泉反贼王浩,的所作所为皆是损自己而利小民。
这家伙是奔着问鼎中原去的。
这样的反贼,他的野心绝对不是一封诏安书可以打发的。
看来自己有必要加强袁洲的守卫力量了。
正好上次大破农民军抓了很多俘虏,现在正缺有经验的军官。
而这个张有田就很不错嘛,在解学龙手下当过千总,那么现在自己抓了这么多俘虏,正好可以交给他带。
想到这里,田有年对张有田说道:
“你既身为朝廷命官,怎能擅自逃脱?不过巡抚都战败了,你一个小千总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但你逃跑终究是不对,不过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给你戴罪立功的地方,我这里缺一个练兵千总,你可愿意来担任?”
练兵千总,说白了就是训练那些被俘虏的反贼农民军罢了。
但是张有田现在的处境可轮不到他挑选。
这厮喜出望外。
当下立即跪下磕头说道:“谢恩相收留,在下从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田有年在他跪过后说道:“既然你答应了,那就下去休息吧,待会儿我会派人引你到你的住所,明日你就开始正式练兵!”
“谢大人!”
张有田再次叩首。
............
新任的江西巡抚,在朝廷内阁和六部的争吵下,终于在十一月末诞生。
云贵总督朱燮元,喜提江西巡抚兼任总督提举三省兵事。
这又是一个重量级。
朱燮元,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广东提学副使等职。
任内为大理评事时,平反受冤者三百余人。
知府苏州时,革除民弊,又抚定织工事变。
后为奉养父母而弃官家居十年,其后被起复为陕西按察使、四川左布政使。
其最主要的功绩是平定奢安之乱。
天启年间,永宁土司奢崇明联合贵州土司安邦彦起兵。
朱燮元主征,于崇祯二年(1629)斩奢崇明、安邦彦,西南平复在平定奢安之乱后。
招抚流民,广开屯田,使百姓重归生产,对当地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用忠诚和信义管理少数民族,不滥杀无辜,深受苗民的怀念。
崇祯十年(1637年)彻底稳定西南。
累加至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赐尚方剑,再进少师、左柱国。
这位老兄,可不容易糊弄,奢安之乱波及数省,他前后击败十多万土司叛军。
朝堂诏令已经发出,大概十二月中旬往后才能抵达朱燮元的身边。
要是调兵遣将,整调粮草什么的,至少也得等到夏收。
因为江西一省不可能供得起大军的。
崇祯年间,朱由检不停催税,唯独江西一省,敢违抗皇命年年压征。
江西左布政使何应瑞这次秋赋又压征了,为此又被崇祯骂了一顿。
而压征就是地方出现各种灾害,今年的赋税,压着明年来收。
陕西、山西,河南都闹成那副样子了,布政使都不敢年年压征,偏偏头铁的江西却敢!
何应瑞作为江西左布政使,已经被崇祯点名批评了好几次了。
到不是他胆子有多大,也不是他贪得太狠,是因为江西的赋税根本收不齐。
江西这对方到处都是举人进士。
土地都被士绅霸占了,小地主和自耕农很少,这让官府怎么征收田赋?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明末江西,就没有哪年把赋税征齐过。
直到现在,崇祯都以为江西连年大灾……
对于粮赋,何应瑞的态度是能给皇帝送点就送一点。
反正崇祯早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