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将奏折递给一旁的张永,让他将奏折的内容念给众人听。
被点名批评,兵部的官员很尴尬,有点挂不住脸,一个个低着头不说话。
“咳!咳!”这是宋朝的打断礼,提醒其他人,我要奏事了,不要都站出来失了礼仪。
下方的队伍里缓缓走出一人,躬身行礼后,朗声道:“臣,钦天监监正周云逸有事要奏。”
“臣夜观天象,发现紫薇帝星暗淡,天煞宋亮,牛斗冲天狼,掐指一算,此次祸出东方,如今果然应验。”
卦象什么的,赵桓完全不懂,只好打断道:“你详细说说,不要说天象,直接说倭寇。”
“是,陛下请看。”周云逸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宣纸,然后展开。
“这是我大宋朝的舆图,这是近几次倭寇侵犯我大宋的地点和路线,我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诸位请看,这个形状,是倭国的舆图啊。我断言,这次倭寇的行为绝对不仅仅是烧杀抢掠这么简单,他们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周云逸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官员之间开始小声的交流,俱都是愤怒之色,小小倭国,他们做什么。
“肃静!”张永将手中的鞭子甩的啪啪作响。
“将地图呈上来!”
很快有宦官将地图递到赵桓的手里,赵桓接过地图一看,用红线连接而成的图形像一个扭曲的虫子,正是倭国舆图的形状。
“卿家可曾发现什么深意?”
“回陛下,臣有一些猜测,这个形状暗合北斗七星的方位,从北往南依次是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和天枢。”
“倭寇每到一地,便以杀人为祭,引动煞气,七关连线汇聚成一把刀,妄图损伤我大宋金陵的龙脉。”
“人有人气,地有地气,人伤七脉而死,地破七关而亡。这七关就刚好在此次倭寇进犯的地方当中,好在天佑大宋,金陵守住了。”
“竟然如此歹毒,小小倭国居然包藏祸心,真是该死。”
大臣一片哗然,在宋朝,风水一说是很有市场的,四柱五行、紫微斗数、梅花易数。
况且周云逸还给出了如此铁证,那把刀就赤裸裸的在大宋的舆图上,刀尖正对金陵。
不宋觉厉。
赵桓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学过自然科学和思想品德的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于这些风水啊,气运的不是特别相信。
区区七十二个倭寇,怎么看都不像是带着巨大的任务来的。难道不是各地的卫所战斗力不行,给了倭寇可趁之机,才导致倭寇嚣张的么。如果倭寇在会稽一登录就被消灭就没这回事了。
可能有道理,这不是赵桓想要的答案,赵桓想要听到的是有人能够提出开海禁,强军队,剿倭寇,走向世界的谏言。
见朝中议论纷纷,赵桓示意张永鸣鞭肃静。
“周监正说得很好,揭露了倭国的狼子野心,后续怎么保护我大宋的国运,钦天监拿出一个章程,递个折子上来。”
“在其位,谋其政,周监正就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始。现在自己的立场上,其他人有什么想法也都说说。”
“咳!咳!”
“臣翰林院观政士张璁有事要奏。臣以为倭寇之患,在于海禁,所谓倭寇者,真倭数不满千,皆系漳温近海贼徒结伙导引也。倭寇之患因闽浙人下海通番得利,聚徒众盛,遂起狂谋。”
说到这,张璁便总结了一句:“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张璁言辞恳切,:“臣请陛下废除海禁,效仿永乐皇帝,派人下西洋,大海上的财富,大宋不取,便会被其他国家获取。宋朝之所以繁华,就因为市舶司从海上获取了大量的财富。”
“据永乐大典记载,近两广地区的市舶司每年就能带来白银两百万两的税收。我宋朝去岁一年的税收也才白银一千一百万两。”
张璁刚说完,奉天殿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咳咳”声,跟QQ消息不停一般。
“肃静!”
“臣吏部左侍郎罗钦顺有事要奏。海禁之制乃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夫今倭患之乱便是宋证,海禁当严不当宽,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片帆不得入海。市舶司亦万万不能重开,请宽海禁之言乃大逆不道,张璁亦当严惩。”
“朕说了,今日各抒己见。不以言获罪。”
赵桓批评了罗钦顺一顿,然后让官员继续讨论。
大臣们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为自己的主张引经据典。但基本也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当放开海禁,开放市舶司,重开海上贸易,占少数,一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应当严海禁,占多数。
“臣内阁杨廷和有事要奏。”
“当今我朝倭寇乱也好,九边乱也好,,其实究其原因都与一个“钱”字有关。没钱,边军粮饷后勤紧张,抵抗不了蒙古俺答;没钱,沿海军备紧张,剿灭不了倭寇;没钱,在水旱蝗天灾之时,赈不了灾。若是我朝钱粮丰沛,边患倭乱等等疥鳞小疾也,在圣上英宋领导下,覆手可得天下升平。”
不愧是内阁首辅,提前得到了考卷,做了充分的准备。确实是,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
杨廷和发言后,便没有其他人再说了。赵桓从御座上起身,看着下方的朝臣,说道:“众卿说得都有道理,接下来朕也说说看。”
“朕观史书,自大宋前,历朝历代都不曾听过有倭寇一词,为什么到了大宋偏偏就有了呢?”
“倭国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浪人、武士在海上流窜。礼部掌大宋的外交之事,对倭国可有了解?”
“有一点张熜说得就很对,倭寇里面有多少倭国人,不足十分之一,都是南方沿海一带的人聚众牟利罢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何以没有倭寇呢?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影响吗?”
“祖宗之法不可变,何以我朝没有宰相呢?”
“有人考虑过,倭寇何以每次都是在江浙一带登录呢?那是因为江浙一带沿海泥沙较多,海岸线浅,大船不能航行。工部有没有考虑过造一些吃水浅的小船呢,大船在海上封锁,小船在近海追击,这样是不是就不会每次束手无策了。”
“还有沿海的备倭卫,备的都是什么呢?一直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们有没有做到呢?”
“朕说这些,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而是想提醒众卿,不管做什么事,多想几个为什么?”
“今日倭寇之议便到此为止,众卿都再认真的想一想,想清楚了便写个折子上来。”
“退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