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藩王入京师,士绅的出路
皇帝陛下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一家一户上限仅仅只有一百亩土地,实在是太少了。
这个少当然不是针对普通百姓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若是一个四口五口之家有一百亩土地已经非常不错了。
若是放在南方,一百亩土地一年可耕种获得三四百石粮食,南方部分地区种植水稻的话一年可种植两季,这一百亩土地一年的产出供自家消耗之后还能结余出来两三百石粮食,已经很优渥了。
若是放在北方种植小麦等粮食的话,一年也能产出一百多石粮食,一个五口之家一年消耗之后还能结余出来近百石粮食,也算很不错了。
要知道大明可是有着不低于一亿的人口,但是总耕地面积却只有八点五亿亩,平均下来每个人还分不到十亩土地。
即使按照每户最多一百亩的土地来计算,也是远远超标的。
但是大明内部耕地不足的问题后面也能逐步解决,有了甘薯、玉米和土豆等新型农作物,以前不适合耕种的坡地等土地也能开荒种植了。
要知道在后世即使许多土地被用来修建城市以及工业用地之后,华夏也还能有十八亿亩的耕地的。
大明把疆域恢复到后世华夏的疆域大小不成问题,甚至还能更大。
但是,这一家一户只有一百亩土地的上限对于士绅们以及大殿中的大臣们来说却是很少了。
即使最低级的士绅,哪个家里没有个上千亩数千亩土地的,而更多者甚至拥有数万亩数十万亩甚至上百万亩的土地。
这个对比落差就是在是太大了,而且这些士绅所拥有的土地基本上都不是自己在耕作,而是租给佃户们去耕作的。
士绅宗族的人口虽然也不少,但是若将家中的土地全部分给族人的话,按照每户一百亩的上限来分配,恐怕也还会剩余不少,那剩下的土地岂不是要按照陛下所说的梯次税率来交税了?
“敢问陛下,您所说的梯次田税具体是怎样的?”
有大臣站出来颤声问道,家中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
当今陛下可谓是能够真正的做到金口玉言,既然陛下说出口了,那就无可挽回,眼下大臣们最关心的就是皇帝陛下所说的梯次田税了。
若是税率太高,那就要考虑给族人分配完毕后剩下的这些土地是否合适继续留下来了。
毕竟实际的耕作还是要靠佃户们,土地的产出要给佃户留下一部分,还要给朝廷交税,那么剩下的还能有多少?甚至够不够交税的。
其他大臣们对于这个问题也紧张的期待着皇帝陛下的回复。
“超出部分嘛,每增加一百亩土地,税率提升一成,也就是说,若是某个家庭拥有一千亩土地的话,那么土地一年的产出就要全部交给朝廷了。”朱由检淡淡的回道。
什么?梯次税率这么高?陛下这简直就是不给士绅们留下任何活路啊!
士绅们的土地租给佃户耕作的话,最好的情况就是三七分,士绅收三成,佃户留七成。
最差的情况也是三七分,士绅收七成,佃户留三成。
按照最好的情况来看,若是手中的土地达到两百亩以上,就完全没有价值了,佃户得七成,朝廷要三成,士绅就什么都没有了。
按照最差的情况,若是手中的土地达到六百亩以上也没有价值,佃户分三成,给朝廷七成,士绅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陛下的这个梯次税率让满殿大臣们心中一片哀鸿遍野,祖上积累了上百年的家业就要因此而完全败落了。
即使手中再留下个三四百亩土地,对于佃户的抽成加重一些,一年所得或许还不如普通百姓们一百亩土地一年的收获,这些土地还有什么价值呢。
而且这么高的梯次税率,也基本上杜绝了今后继续兼并土地的可能性。
兼并土地完全就成了一个亏本的买卖,所以今后土地价值将会大跌。
仅仅只是因为陛下一句话,他们的财产就会大幅度缩水,要知道这些士绅们的大部分财富就是那些土地了,土地不值钱了,他们的财富自然也就跟着缩水了。
陛下啊陛下,咱们跟着您虽说也是也因为忠君爱国,但是也是希望能够跟着您发家致富啊!您倒是好,我们除了高官厚禄外,得到的就是家业败落。
收获的远不如损失的多,您这是要弄哪样啊!
群臣们心中很幽怨!
“朕也知道诸位爱卿家中都有不少土地,会因此而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是为了我大明社稷绵延,朕不得不如此做!”朱由检叹道。
“陛下圣明,区区一些土地罢了,臣等已然享受了高官厚禄,自然要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群臣口是心非的回道。
都这个样子了还能怎样,不能因此而反对陛下,再失去了这一身官袍吧,那就真的是亏到姥姥家了。
“诸位爱卿能如此想,朕心甚慰啊!”
“士绅虽然是我大明的毒瘤,但是对于大明而言还是有一些苦劳的,之所以如此也不完全是士绅们的罪过,也是因为我大明之前所设计的制度而造成的,所以朕也不是要将士绅完全赶尽杀绝逼到绝路上去。”朱由检说道。
既要马儿跑也要马儿吃草这个道理朱由检还是懂的。
原本心已经沉到了谷底的大臣们听闻陛下此言,不由又升起了一丝希望。
陛下如此做明显是很不理智的,这完完全全就是得罪了天下所有的拥有大量土地的人,除了那些原本就贫瘠的百姓和贱籍外。
连忠心于陛下的官员大臣们也都得罪了,这么一来,陛下的皇位还能坐的稳当么,今后那些事情陛下依靠谁去做?
果然,陛下并没有失去理智,还有后招啊!
“诸位爱卿啊,土地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你们所想象的那么高,若论得利,还是被诸位爱卿所看不起的商业和奇淫技巧所带来的利益更高。”
“关于这一点,想必税部尚书郑爱卿有一些心得吧?”
朱由检提点道。
“陛下所言甚是,从臣上任税部尚书以来,确实是从商税中发现,经商所带来的利益要比耕种土地大得多,而且随着朝廷对于钱的认知发生改变,不断的像市场中投放活钱,我大明的商业也越加的繁荣了。”郑崇俭站出来回道。
“陛下您的意思是今后让士绅们都去经商么?但是商贾乃是贱籍,经商充满了铜臭味,这是不是不太合适?”有大臣站出来一脸为难的回道。
“呵,这话朕觉得不太合适,诸位爱卿乃至天下的所有士绅谁敢说他们与商贾完全不搭边的?”朱由检轻笑道。
提出这个问题的大臣脸色一阵发白,坏了。
“经商所求不过是利润,那么利润是什么,也就是钱,钱又是什么,只不过是可以用来交换物资的一种工具而已,哪里有什么铜臭味。”
“无论是种地,还是经商,都不过是一种获取生存物资的一种手段罢了,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是分工不同。”
“若是没有商贾,天下的物资如何得以流通,物资若是无法得到流通交换,谁又能真正的做到自产自足?商贾促进物资流通也只不过是从中获得应有的报酬罢了。”
“没有什么贱业不贱业的,钱本身也没有什么良善与邪恶的属性,只是一种工具。”
“若是大家都认为钱本身充满了铜臭味,对之避之不及,那么大家平日里还将这铜臭之物随身携带干什么,”
朱由检教育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啊,就是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