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初步的选拔,还要连续训练一年多,进行各种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宫卫。成为宫卫后,普通士卒赐予二百亩耕地,不需要交任何的赋税,家属也不必服徭役,兵役,更役。”
“宫卫士卒,服役时间为二十岁到三十五岁,在三十五岁后退役,可选择成为地方郡县军官,也可能考核后成为地方官员。宫卫当中的高官,会看情况延后退役,可尽量保持年轻化。”
“郡县兵,依旧遵守秦法,每年招募男丁服徭兵役一个月,由退役的宫卫士卒进行训练。”
“边军,由郡县兵和宫卫军组成,负责在边疆戍守,与敌军对抗敌人。”
吕不韦听着,感觉变化其实不大。
在秦国,民众在十七岁就要进行登基,这叫版籍,然后每年要一个月的劳役,就是免费为国家劳动,修城墙,挖河渠。没有工程建造的时刻,有郡县的军官,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训练一段时间。
一生中,轮流在郡县服兵役1年,充材官、骑士、楼船士,在京都或边郡服兵役年,当卫士或当成卒。
理论上,每个成年人都要当两年的义务兵。
当了两年的义务兵后,就可以退役了,属于预备兵员。
若是遇到战争的情况下,会携带着武器,铠甲,还有携带钱币等,加入军队当中成为秦卒。
当然了,服役两年就可退役,这是美好的梦想,因为战争的频繁,很多时刻征召的次数多,服兵役的时间也是极为漫长。
大王其实没有改变秦制,只是增加的宫卫的数量和规模,增加宫卫的地位,提升了宫卫的战斗力。
在过去的时刻,宫卫的战斗力还是有的,毕竟是贵族当中选拔而出,可更大程度是镀金,宫卫上战场的概率很低。
可秦王改革宫卫之后,宫卫的战斗力提升了很多,上战场的概率很多。
同样,宫卫也成为秦吏的另一个来源。
宫卫军看似只有六万,可这是完全脱产的士兵,每年进行训练的,年龄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正是体力旺盛,战斗力最强的时刻。
可能数量不多,可在战斗当中,却是有一举鼎乾坤的效果。
“大王英明!”
吕不韦说道。
赵政笑道:“仲父下去,写好军队编制方案,稍后可递交给寡人。”
吕不韦说道:“臣明白!”
确定大致方针后,吕不韦告辞离去。
在大殿当中,赵政书写着,在规划宫卫军的编制,训练方法等。
古代兵法家的经验,军队崩溃前,大军伤亡率达到10%左右,已经算是一等一的强军;至于伤亡到了30%崩溃,大军崩溃,这已经能是威震天下的强军;能承受50%以上,军队才奔溃,这是商汤武王那样的强军。
为何如此?
首先,要明白军队的组成部分。
长平之战,赵军为四十五万,并不是说,四十五万战兵。在这里里面包括了辎重兵,民夫,二线部队等等。
真正的精锐战兵,可能也就十万不到。
辎重兵,多数为民夫,也只是拿着一杆长矛,或是盾牌,多数属于无甲,或是少甲的状态当中,不论是战斗意志,战斗经验,还是军阵的布置上,都是逊色很多。
辅兵战斗力强大一些,可多数也是战甲稀少,武器不足,训练不足,根本抵抗不足敌人精锐士兵的冲击。
而交战的时刻,精锐战兵往往在前方,军队伤亡一层,可能就意味着精锐战兵损失一半,甚至是七层。
后世的一个师,战斗人员仅仅是占据百分之三十,甚至是更少,当这个师伤亡率达到30%,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战斗人员被尽数消灭。
淮海战役,看似是解放军60万 VS国民党军80万,粗看起来似乎是国军占优势。然而实际情况是解放军都是战兵,而国军则是后勤人员占了二三十万,因此解放军兵力占优。
而且解放军动员了543万支前民夫,按照古代的大军兵力算法,应该是解放军600万 VS国军80万,解放军按照大军兵力对比是必胜之局。
十万军队与十万战兵,这是两个概念。
吴起为魏国,训练五万魏武卒,就是让魏国横推天下。
他训练的六万宫卫精锐,也足以横推天下。
在战争当中,二十万的秦军,里面有五千宫卫精锐,看似数量不多,可在关键时刻却是能一举击溃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