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皆是太祖后裔,诸位不必如此拘束,朕就是想问问诸位的意见。
如今的大明已是千疮百孔,虽然朕不想对百姓横征暴敛,但没有钱就不能招兵买马,甚至连辽东抗金,乃至于各地剿匪的饷银都无法支付。
所以朕才不想继续对陕西用兵,争取最大程度的休养生息。但如今却是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朕不求他没有野心,即使是想割据一方……朕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愿他能够信守承诺,不再向东跨出半步。
诸位认为那姓岳的是否真得守信?大家但说无妨,朕绝不会因言治罪的!”
听到此处,四位藩王心中不由地咯噔一声,他们没想到当今陛下虽然年轻,但却有着如此气魄,不禁一个个沉思起来,那岳云飞到底是哪一种人。
此时定然会有杠精来反驳,说那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都不愿割让陕西,如今大明还拥有些实力,怎么会放任岳云飞肆意地做大呢?
对此,作者君只想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历史上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已然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哪有从帝退位成王的说法?
再说当时李自成优势很大,湖广、河南、陕西等地已被他全盘掌握,可这些地域因为天灾人祸等原因,人多粮少钱也少,再加上他的均田免粮口号,若是不打下富饶的北京城,获得那些贪官惊人的钱财,又如何养活手下的军队呢?
况且李自成在占领太原时已经发布了永昌元年诏书,不但正式改元,还自称为“朕”,而且提出了劝降崇祯的要求,他又如何会自己打自己的脸呢?
所以李自成在历史中兵临北京城下之时,不是要求崇祯正式允许他割据一方,反而是迫使崇祯投降,面对屈辱投降反贼的选择,崇祯才会被迫自尽。
甚至在历史上,崇祯中后期还允许那焚毁凤阳皇陵的张献忠投降,这只为了安抚义军,得到片刻休养生息的机会。
还有就是崇祯不像南宋、满清那般,力求攘外必先安内。面对关外建奴与国内义军,他总是优先对付异族,可以算是继承了朱元璋的优良基因。
综上可知,那崇祯皇帝不是那种死要面子之人,至少在这种关乎国策的选择上,他不会犯糊涂,不过历史上那些义军不断折腾,根本不会像岳云飞那般给予他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最终才会陷入两面作战,拖死明朝。
四位王爷相互讨论了一番后,小心翼翼地回到:
“依臣等愚见,那姓岳的话应该大半是真的。
凭着他如今的实力,若是想要东出攻城拔寨的话,造成的破坏远胜于李闯、张逆,况且其部战斗力甚强,就算卢将军继续率军驻扎在河南也挡不住。
可他自从拿下了陕西后,至今已然数月,却从未向东踏出半步。所以臣等斗胆猜测,他确实是为了保护一方百姓,而不惜发动叛乱,但心中还是倾向于我大明,只要圣上能够振兴大明,想必他定然会依约来投。”
听了四位藩王的话,崇祯当下陷入沉思,过了许久才痛下决心。次日朝会时当场下诏,册封岳云飞为忠勇伯,只要他接受了册封就调遣卢象升北上山西,与此同时派洪承畴率领半数京师的精锐,携带百万两军饷北上辽东防备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