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幕:
“东京。”
“繁华大都市,人口几千万人。”
一人一狗出现在画面里,男人披头散发,他仰望着天花板,电影打破第五道墙。
男人张开大嘴怒吼:“带我回去!”
画面闪回。
男人叫杜基培,他原本是哈市工厂中一名工人,刚刚下班时,他与几个友人去菜馆吃饭,双方喝醉酒大打出手,杜基培打碎啤酒瓶,扎进别人胸口,鲜血喷涌而出。
广角镜头下,杜基培很慌张,他推开饭馆的门奔跑,泥泞的大街上,他没有回家,买了一张火车票,离开哈市。
画面切换,杜基培坐起来,他从口袋中拿出女儿照片,当时女儿不到10岁,黑白照片已经泛黄,上面还有斑斑血迹。
他穿上衣服,检查枪支,带着他的狗,推着一辆自行车出门。
画面切换,电影中出现街头采访画面,东京的年轻人,叛逆又沮丧,他们诉说着老年人种种不好。
黄色长发年轻人大笑着说:“老年人占用国家太多资源,他们应该死去。”
此时。
影厅内众人都是懵逼状态,这到底是纪录片,还是电影?还是乱七八糟大杂烩,这是张扬拍的电影吗?
山田洋次也坐在影厅中,他在日本知名度很高,大陆也上映过他的电影,《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绢》,他经常和高仓健合作。
日本老龄化严重,不是没人注意到,像张扬在电影中这么直白表达出来,屈指可数。
《江边的汪海洋》实验性很高,正如张扬所说,30年以后或许人们会接受,现在人很难直面人性的恶。
当采访画面结束,画面再一切换,东京已天黑,一个精致打扮男人出现在画面中,从司机口中得知,他是银行经理。
当他打开门一瞬间,杜基培坐在沙发上,地上的台灯,照在他的脸上,一半有光亮,一半在黑暗中。
只听到“砰!砰!”两声,随后是杜基培关门声音。
画面再次切换,清晨的东京菜市场,鱼贩子正在杀鱼,他的刀法娴熟,用庖丁解牛形容不过分。
红色的鱼血顺着砧板流淌到地面,鲜活的鱼就这么被宰杀。
张猛问张扬:“这是象征手法吗?杜基培杀人,就像鱼贩子杀鱼。”
张扬点头:“差不多。”
“伱可是真残忍!这让虚伪的人如何生活下去。”
影厅内很多人陷入沉思,张扬所表达的,并不是吃鱼不对,而是人杀人就像人杀鱼一样简单,这与前面美军轰炸伊拉克呼应。
杜基培把身上的旧衣服烧掉,他对着镜子剪短头发,床上放着几捆钱,这些就是他杀人报酬。
一套崭新西装,一双干净皮鞋,他又拿起女儿照片,泪水顺着脸颊流淌。
当他准备离开这里时,有人敲门。
“我的妻子背着我出轨,我要杀死她,杀了这个贱人!”
来人是一名大学教授,他的妻子和年轻男人在一起,被教授发现,手无缚鸡之力的教授,要雇佣杜基培杀掉妻子。
杜基培用东北话说:“我已经不干了!”
教授愿意加钱,杜基培没有同意,他在房间脸盆中洗了洗手,这代表着他金盆洗手,不再做杀手。
当教授离开后,杜基培推门出来,上百只蝴蝶向他飞来,他张开双臂,就像拥抱女儿一样,他想拥抱这些蝴蝶。
画面出现字幕:
“这是他的幻想。”
观众有些讨厌《江边的汪海洋》,人们沉浸在其中,非要用字幕提醒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