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纯碱在中原的确没有,这东西同样是矿物质,但中原没有这矿产,聪明的古人用碳酸钾代替。
所谓碳酸钾很简单,就是草木灰泡水过滤后的结晶体。
几天后万事俱备,赵昉开始开炉了,妻妾们每天跑过来看他忙碌,问他做什么他也不说。
现在开炉了,一个个全来围观,可赵昉却失败了,毕竟是文科生,动手能力太差了。
可他不气馁,总结经验后继续开干,一连几次的失败,大家也没兴趣看他了,换上几个工人陪着他继续。
“殿下烧制这琉璃,应该是降温是太快了,才会碎裂不成型的。”
经验丰富的窑工张大牛,小心的说道。
赵昉这才醒悟,自己忘了一道最重要的工序,那就是塑性过程中还需要用火烧,不让玻璃溶液迅速降温。
玻璃硬度超过生铁,但却很容易碎,那是因为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反应后,会留下热应力,降低了玻璃的强渡和稳定性。
因此在塑性时要保持住温度,让它缓慢的降温,否则炉中温度那么高,取出来后温差太大了,迅速的降温让热应力扩大,马上就会碎裂。
这一套的退火工艺,其实在铸造铁器刀剑时同样需要,只是他是个棒槌,根本没动过手不知道罢了。
现在被提醒后,马上准备起来,继续开炉后终于成功的制造出第一块玻璃,只是还是不理想,虽然是透明的,却带着点青绿色。
虽然不理想,但透光度比琉璃强,硬度比琉璃高,杂质也比琉璃少,已经跟西方的玻璃没两样了。
东西方在制造玻璃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相差多少,但东方的琉璃的确不如西方的纯净。
这不是工艺造成的,是原材料的差别造成的,中国人是在炼丹时发现琉璃制造方法。
而炼丹时需要的材料更多更杂,因此杂质也就更多。
西方人是在野外烧烤做饭时发现这方法的,当时只有石英砂和小苏打,因此杂质少。
“算了,就这样凑合着用吧。”
想不出办法去除青绿色,赵昉只能无奈的就这样了,好在这种青绿色只是淡淡的,对于透光度的影响不是很大。
其实一直到新中国前期,还有大量的玻璃是这样的,并没有去除这颜色,要去除这颜色需要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也有矿物原材料,但这东西毒性很大,在古代其实是不适合添加的,没有防毒面具,会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赵昉当然不知道这配方,而且他也不想研究这个,制造玻璃的初衷是水晶太贵了,而且稀少,要制作望远镜代价太高了。
有了玻璃就不同了,这东西的原材料太便宜了,大头其实是人工费和燃烧的材料费用。
“按照这方法你们烧制吧,记住保密,否则会牵连家人的。”
叮嘱了一声赵昉拿着玻璃去了工部,要磨制还是要找别人,他才懒得再动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