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缰绳又必须是松弛状态,不然无法有战斗力,这道理其实跟骑马一样,你不能握得太紧,不然马是跑步起来的。
但握的太松,那什么时候你自己就被颠下马去了,这很考验骑手的技术,同样是考验皇帝的能力。
赵匡胤时代武将的地位并没有那么低,同样朱元璋父子时代也都是文武并重,嘴上说着以文治国,其实并没有让文臣凌驾于武将。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三人是好骑手,他们能够轻松的驾驭手下文武大臣,但赵光义和朱瞻基则没这能力。
赵祯也没这能力,因此他不敢改变,其实他早知道将不知兵的危害,但他没办法解决问题。
庆历新政的内容就包括修武备,富弼上书的条陈中也有安边十三策,说的都是提高武将的待遇,解决将不知兵的弊端,可惜没成功。
赵昉其实是赶上好时代的,北宋在此时大部分人其实已经意识到武臣地位低下带来的危害,只是如何改的问题。
许多人不是不愿改,而是不愿利益被过多的触及,仁宗和神宗最大的问题不是变法,而是变法没有轻重缓急。
把所有问题一次性的列出来,然后一股脑的全部改革,不出乱子才怪。
赵昉则不然,这些年的变法他是一步步来的,从边边角角敲打开始,让人有个思想上的准备。
而且在夺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同时,做好补偿的善后,这才让他一次次的顺利过关。
反对者当然有,但支持的人更多,加上他比赵祯不要脸,会用道德绑架,让人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
“恢复九寺原有职事,撤销审刑院,职权归于大理寺,刑部负责审核……”
这又是一项全新的改革,但其实是回归,三省六部九寺这才是隋唐时代的制度,所谓全新自然是不照抄前朝,而是经过调整后的职能。
特别是大理寺的改革,直接废除了审刑院,但赵昉更改后大理寺是法院,刑部成了检察院加公安部的配置了。
因为他在刑部之下设立了缉捕司,又是一种文官序列中掺杂武官的部门,不然枢密院中有文臣这不公平。
缉捕司虽然不是军队,但捕快需要熟练打斗,自然要习武之人担任,最好的办法是从军中抄调人手,加上江湖中招聘。
一项项的改革新制度提出来,然后大臣们展开激烈的辩论,不是一次朝会可以解决的。
一连六天召开特殊性朝会,没有让人五更上朝,而是改在辰时初开始,六天之后尘埃落定,却让大家惊奇的发现,早朝其实可以迟一点的。
原来的早朝太早了,距离远一点的大臣,四更天就要起床,一整天上班人都是精神萎靡的。
宋代跟明清差不多,早朝是卯时初就开始了,也就是早上五点多,三点多就要起床,否则赶不上就完蛋了。
虽说早朝不是天天要上,可每个早朝的日子,都会造成大臣们精神不振,办事效率就变差了。
现在发现七点多上朝的话,早上五点多起床,就多睡那一两个小时,精神头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