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正德元年、
二月十八日、
经过了三日前的大朝后,群臣皆知正德皇帝要整治老旧的税法了。
严嵩也仔细研读了李东阳交给他的《田均役》,
严嵩在研读过《田均役》后将此役法视为天书,
《田均役》是后世满清摊丁入亩的翻版,
在摊丁入亩的满清时期,摊丁入亩将田地视为新的劳役征税个体,此法相当于将老旧的田税中田地纳粮食税的同时,再让田地承担劳役。
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各地乡绅在藏匿人口的同时,还加大了土地兼并的成本,变相的抑制土地兼并速度与减缓阶层矛盾锐化。
严嵩身为一个明代人,当然不懂什么土地兼并与阶层矛盾,但是严嵩也明白一旦《田均役》真正在大明推广后,受益的只有普通百姓。
今日的早朝在正德皇帝的安排下,又是一次在乾清宫举行的大朝。
除此之外,二月十六日、二月十七日两日的早朝正德皇帝全部没有到场,
这两日的早朝都是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英国公张懋与内阁首辅李东阳主持,
群臣在李东阳的带领下,勋贵在张懋的带领下,一同进入了乾清宫,等待阔别三日的正德皇帝。
与上一次的大朝不同,
这一次大朝中所有勋贵不论是洪武时期受封的勋贵,还是永乐时期受封的勋贵,都全部参加了这次大朝,
由于洪武勋贵自靖难之后就不怎么受皇室待见,所以部分洪武勋贵留在了应天府,
还有部分的洪武国公则是位高权重、名声显赫,这些有一定名望的勋贵就被永乐伴随迁都一同拉到了顺天府,
上一次正德皇帝的暴怒离场,以及接下来两天未参与早朝,已经给全大明的官员放出了一个讯号——正德皇帝这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是要整治税法,
所以这次大朝的参与官员人数已经和正德皇帝登基大殿上的官员人数差不多了,
除了少了一些诰命人员之外,从这次参与大朝的人员来看,说这次大朝是正德皇帝的登基大典都不为过,
群臣与勋贵这次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正德皇帝到底打算怎么搞新劳役法,
群臣与勋贵都站定之后,站在前排的核心官员们看见了龙椅旁散落的小纸片,想来是上次正德皇帝打散的那本小册子所飞散出来的纸片,
经历过三日前的上一次大朝的官员们,看着那些小纸片就回忆起了当时的正德皇帝是如何的暴怒。
官员们站定后,一同等待正德皇帝的到来,
官员们左等右等,等了足足有半个时辰,都不见正德皇帝的到来,
大家伙不由得感觉奇怪。
平日里的早朝正德皇帝不来就算了,
今日可是正德皇帝提前通知的大朝,正德皇帝怎么还能不到呢?
就在大家伙左等右等之际,又过了两三刻钟,正德皇帝才面带喜色的进入了乾清宫。
此刻站在台下的官员中,有不少已经站的双腿发麻了。
正德皇帝坐上龙椅之后,群臣就在刘瑾的引导下,一同行起了大明朝最高礼制的跪拜——五拜三叩首。
待群臣完成礼节后,正德皇帝坐在龙椅上,也双手做恭向群臣还了一礼,
双方将大朝的初始礼节完成后,正德皇帝先发制人,喜气洋洋的向群臣说道:
“严学士不愧是去年的进士二甲第二名,先给各位看看严学士这几日编写好的《田均役》。”
“请各位传阅之后,有什么改进的意见都提出来。”
“毕竟严学士还只是一个翰林院的庶吉士,肯定没有在场的各位经验丰富。”
正德皇帝说完后就一挥手,几十名宦官就一人手捧一本小册子,站到了每一位大臣的面前,
正德皇帝提前让十二监的太监们抄写了上千份的《田均役》,别说今日来参加大朝的官员了,就算全大明的官员一同来这次大朝,正德皇帝也能保证他们每人人手一份。
官员们翻开封面上写有《田均役》的小册子,开始大概的品读起了《田均役》。
勋贵们还好,文臣那边读着《田均役》时,越读越心惊,
能参与大朝的文臣们,都是久经政场的老官员,他们一眼就看出《田均役》根本不像是一个政治素人——严嵩能写来的东西。
特别是站在六部尚书位置上的几个文臣,他们在字里行间之间感受到了他们的老朋友——李东阳的书写习惯,
虽说现在最新版本的《田均役》在李东阳的要求下,严嵩用自己的文风文笔在不修改大意的前提下重新润色了一遍,
但与李东阳共事数十年的各位六部尚书,还是从字里行间之中找到了李东阳特有的书写习惯。
就在群臣们还在品读《田均役》、分析《田均役》对自己带来的利害之际,站在龙椅前的刘瑾掏出了一份圣旨,
刘瑾掏出一份玉柱绫锦圣旨,这是正德皇帝登基以来,第三份的玉柱绫锦圣旨,
第一份玉柱绫锦圣旨是正德皇帝在登基大典之上的登基圣旨,
第二份玉柱绫锦圣旨是正德皇帝为几位阁老送行的遣散圣旨,
第三份玉柱绫锦圣旨是今日正德皇帝变法的变法圣旨!
在场的各位在刘瑾掏出来这份圣旨的瞬间,就明白了今日正德皇帝根本不是来找他们讨论新劳役法的,
只是来通知他们正德皇帝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新劳役法。
刘瑾按照正德皇帝所定的计划,站在龙椅之前展开圣旨,用他那尖锐的公鸭嗓向龙椅之下的官员们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即日起,在大明各地实施《田均役》。”
“钦此~”
就这么短短二十三字,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正德皇帝对此事的重视,
其实圣旨并没有这么短,结尾还有正德元年二月十八,但最后这几个字并不需要刘瑾专门诵读出来。
就在刘瑾说完钦此二字后,台下无数群臣都站到了“有本奏”的位置上,
“臣有本!”
“臣有议!”
“臣……”
此起彼伏要求发言的声音让乾清宫第一次如此的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