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在这次逛花楼期间,王资还偶遇了好几个王龙送给自己的前“义女”,
王龙送给王资的那一批义女在一众黑心锦衣卫的分销下,很快就以总价一万六千两的高价分别卖给了大同府各处的风月之地,
王龙听闻此事后,也迅速以自己的权势将这些聚金盆重新夺了回来,
王龙也没多想,反正不论王资是否将这些“义女”出售,
王资在来到大同府后收受自己的贿赂的事情已经是事实,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那可不是什么主义或者制度能影响的,而是人类的共性与共识。
但王资后面的举动就有些让王龙担心了,
王资在杜勇以前来大同府之前,日日兢兢业业的在大同府附近考察地形与民情,
之后就是王资下令开始大面积的抓捕黑户,
在王资刚刚开始抓捕黑户的时候,不少大同府当地被抓走黑户的地主与士绅们,都花钱走王龙或者王勋的关系,
希望王龙与王勋能找到王资,将自己家中被抓走的黑户放出来,
当时王龙与王勋在得到当地士绅与地主的定金与后续礼钱承诺后,都试着联系过王资,
可王龙和王勋每次与王资见面后,王资都对这件事打哑谜,
这时候王龙和王勋才发现,王资不是不会大明那套官场推太极的话术,
而是王资之前一直不用罢了。
没得到好脸色的王勋与王龙原本以为王资是不识好歹的货色,
都打算联合代王一同上谏正德皇帝王资失职了,
但此时代王却阻止了二人,
代王认为王资不过是抓黑户,
而抓黑户按照王资的说法是为了推行《田均役》,
推行《田均役》之事乃是陛下亲笔书写的圣旨中,要求去往全大明各地的钦差所作之事。
代王身为皇亲国戚的消息可比王龙和王勋的消息灵通多了,
大明中央派到地方的钦差中,除了大同府的王资只是较为“温和”的选择抓黑户要求地主士绅“妥协”《田均役》外,
其他各地的钦差中,甚至有开始使用抄家等极端手段来威胁当地地主士绅上报黑户数量。
王资这种只是让上千的锦衣卫们在田野间搜查有无黑户,将黑户抓走的手段实在是太过温和了,
如果王资只是抓黑户就受到大同府官民们的一致检举,那么等到这几份检举信送到正德皇帝手中后,
“别的地方都抄家砍头了都没人检举钦差,怎么大同府只是抓几个黑户就这么多人检举王资呢?”
正德皇帝不仅不会责罚王资,反而会对大同府地区的官吏廉洁水平产生质疑。
俗话说得好,穷地方不出大贪官,
大明朝真正的苦寒之地,例如王守仁去的贵州一带是很难涌现出大量贪官的,
毕竟大明朝又没有一个不顾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型印钞机,源源不断的强行给地方政府印钱供当地官员贪腐,
一地能否养育贪官的根源还是要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
好巧不巧的是,大同府恰好是全大明除江南一带外,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
而且大同府它的富庶本身就是仰仗于对外走私这种不光彩的手段富裕,
矿务局那光明正大的煤炭产业都能贪腐出成百上千乃至万亿,
大同府这纯灰色的走私产业不是能贪的更多?
所以大同府上下官员在贪腐问题上,那叫一个贪的整齐划一。
经过代王的“开导”后,一众士绅与地主也知道直接要回自己手下的黑户不太现实了。
而恰好这时有自认为“理智”的货色,打算依靠给王资多送黑户,再提高粮食价格的方式吃垮王资。
就当大家伙准备靠黑户的人海战术吃空王资之际,
王资带着杜勇逛花楼的事情在大同府内传播开来了。
这件事传开后,代王、王勋、王龙以及一众大同府内的士绅和地主都觉得安心了些许,
如果王资是一个只抓黑户“好官”,人们还不知道怎么检举或者讨好王资,
但如果王资爱去逛青楼,那么大家伙就有的是手段整王资了。
还没等大伙依靠皮肉来整治王资之事,杜勇在一番享乐之后就离开了大同府,
杜勇临行前,用凹陷的眼眶与消瘦的脸颊以及走路打飘的姿势,证明了大同婆姨的战斗力远远在京师小钢枪之上。
论战斗力大同婆姨属实是大明第一,无人能出其右。
送别了杜勇后,王资的生活再一次恢复了日常,
天天就是工作两个时辰,其他时间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磨时间,
但是拜访王资送“义女”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只可惜他们送来的“义女”也和王龙送来的“义女”一样,被王资统一由锦衣卫们分销了,
见自己送的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义女”都没有打动王资那铁石心肠,众人也就停下了这种无底洞的投入,
大家就当王资收了笔自己的贿赂金。
久而久之,大同府的一众士绅与地主们,只能寄希望于王资早日破产,无力继续维护那么多黑户的衣食住行,
最终由于经济问题迫不得已的释放这些被抓走的黑户。
王资这边已经做好了纳妾的心理准备,可是正德皇帝却没有。
正德皇帝这一日一想起要有女人当自己妃子了,就头疼的不行,
正德皇帝没别的特长,就是过目不忘,
正德皇帝没别的愿望,就是一心想北上消灭暴元余孽,
但正德皇帝那纵观历史、博古通今的记忆中,女人就是影响战争的废物。
只要一个朝代有外戚干政或者后宫掌权,那么这个朝代大概率在军事上萎靡不振,
吕后掌权时大汉各地封王听调不听宣,如此散漫的情况下何谈战斗力?
武则天时期更是大唐初年少见的丢地时期,
宋太祖那个货更是趁着人家子少母弱时杯酒释兵权,
而就算是大明朝了,朱祁镇那不省心的老娘在瓦剌大兵压境之际,都要与朱祁钰争权夺利,差点导致大明朝来一次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