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楚王的惊吓
毕竟众所周知,在这时候,所谓泰山封禅都已经不算什么好事了,连太祖皇帝打下来江山都没有亲自去。
但这毕竟也是祭祀的一种,内阁也提议遣使代为泰山祭祀,大体就是告诉一下老天爷,蒙老天爷庇佑,大明出了圣明的天子,出征打败了入侵的贼寇云云。
也是属于是常规祭祀。
只是犯不上天子再亲自去拜而已。
朱由检自然也是从善如流,随手遣了阁老兼礼部尚书的钱谦益代自己跑一趟。
而类似事情非常之多,甚至有的可以说是拍马拍到朱由检心坎的,其中便有一工科郎中,上言当建塔立碑纪念此次大胜。
这说法很多人附和,甚至朱由检也觉得应该,但是他并不是想着颂歌颂德,而是想要给将士立,增加将士荣誉感,以及宣传强调百姓对于大明的归属感。
毕竟战死的都是大明人,大明人家中又都有军属,立个碑别于特地的封赏,更让人觉得荣誉拉满。
只不过以眼下大明国库的状况,建塔别奢望了,单纯立碑又太过寒酸。
只能暂时是搁置。
不过倒是让朱由检记住了这位工科郎中。
而除却这些琐事之外,大事也有,山西渐平,但是陕西在今年大旱过后,来到年关却又是一场大寒,雪灾之严重,据说下地雪厚半身高,内阁都不得不紧急调用一批民炭过去救急。
而在这种状况下,陕西自然不可避免的再起匪患,也导致朱由检危机感十足,直接让三边总督孙传庭年都没有过便紧急奔赴陕西。
区区匪患,还未有山西之严重,便让贵为三边总督的孙传庭亲赴,许多人都觉得皇上有点太过敏感。
但只有朱由检知道,任何轻视陕西民变的官员都会付出巨大代价,这种代价,在前世便经历过。
陕西、山西两省匪患反复不断,整个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也随之越来越恶化,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匪患不断壮大,便成了个大麻烦。
所以在朱由检看来,在崇祯朝的前期,是绝对不能忽视匪患带来的威胁。
但这毕竟只是治标,想要治本,得让受灾的地方老百姓饿不死。
自古天朝的百姓便是最能忍的,若不是真到了活不下去,是绝对不会冒着犯砍头的危险作乱,而反过来也是一样,若是大多数百姓都有口饭吃,那么几个刺头一样的匪患无法裹挟形成颠覆的威胁,那便不成威胁。
但想要治本,番物如今离推广成功还差得远,一切也都还需要时间,在此之前,便只能先行治标。
除却陕西受冻一事外,还有一事亦算是谋逆大案。
此事便是楚王屯兵一事。
这事说起来也是操蛋的很。
楚王朱华奎意图借勤王之机学小周王和唐王世孙屯兵,结果还未屯成,便遭遇到了朱由检的遣返令,无需勤王了。
这一下便把楚王朱华奎给尬在那里。
原本到这里,楚王遣散了部众也就无事了,还算功德一件,起码忠心可鉴。
结果朱华奎倒好,他舍不得……
他非但没有遣散已经聚集的民壮兵勇,还豢养起来,美其名王府家丁佃户,一时间地方大惊,从布政司,到按察司,再到都司,三司都惊呆了。
当即,时任左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以及都指挥使和两个指挥同知几乎下意识便紧急沟通楚藩。
结果朱华奎几乎把三司当成了傻子耍,直言早已遣散所聚集之兵,剩下的都是自家民壮家丁和佃户。
这让三司无疑恼怒至极。
这显然是个借口。
但一时之间,三司还真不敢动作。
因为宗藩改制了,他们还真拿不准楚藩如此行事聚私兵究竟行不行,因为如果不行,那已经去勤王的小周王和唐王世孙又怎么说?
所以他们尽管恼怒楚王行径,却也没有敢第一时间出手,只能一边继续警告楚王,一边迅速往宗人府问询,更是一边上疏给皇上。
这毕竟属于宗藩,说实话若是宗人府肯背下这个锅,三司鬼才愿意参与楚王这个屁事。
结果翌日宗人府便遣人来严正声明,说楚王乃是违反祖制,宗人府会迅速出人责令楚王朱华奎,并且也会配合三司执法。
于是情况一下子就变成了四部门联合施压楚王。
朱由检听到消息时,正在祖庙拜祭,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眉头都紧了,这仗都打完了,结果还有这种扯皮的事情?
看完来龙去脉,朱由检也懒得理会楚王到底安什么心,直接下令缉拿来京师。
而原本受到四部门施压的楚王朱华奎仍旧没有什么反应,也不知道是不是觉得下不来台,还是真觉得自己这点事不算事,总之就是死活咬死自己私兵已经解散,购置的火铳武器马匹,都是从都司真金白银买来的,这些还不了,除非都司拿钱赎回来。
都司也是真急了,本来钱进官口,哪里有出这个字?但是也怕背锅,当初自己也是以为对方勤王,本着卖个好,顺便赚点钱才答应和楚王交易的,可鬼知道发展成现在这样,现在朝廷都盯着了,都司自然想要尽快了结此事,当即表示愿意把钱款还给楚王,让楚王把一应军备还回来。
结果楚王张口便把价格翻了十倍。
大有逮着都司衙门一宰到底的架势。
这下都司是彻底急眼了,几乎当天就调遣了卫兵。
而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皇上圣旨终于到了。
旨意一来,这下轮到楚王朱华奎傻眼了。